在浩瀚的宇宙中
一粒種子像塵埃一樣微不足道
但當它承載着「讓所有人遠離飢餓」的使命
便成為最珍貴的存在
在人類史冊長卷中
一個名字很容易被湮沒
但「袁隆平」這個名字
因為與「人類生存」緊密關聯
而熠熠生輝、彪炳史冊
當「飢餓」成為一種記憶遠離我們的生活,當非洲撒哈拉沙漠邊緣種滿中國的神奇種子,當世界各處鹽鹼地裏綻放出中國稻花,袁隆平播撒下的每一粒種子都是他為世界「糧食安全」留下的生命密碼。
2025年是袁隆平院士誕辰95周年,也是「兩系法」雜交水稻研究成功30周年。由中共湖南省委宣傳部、中共懷化市委、懷化市人民政府指導,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集團)、中央廣播電視總台湖南總站、懷化市廣播電視台聯合出品的四集紀錄片《一粒種子改變世界》,將於11月25日至11月28日在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央視中文國際頻道(CCTV-4)早間9:30檔播出。用每集30分鐘,共120分鐘的體量,講述袁隆平在湖南懷化37年間開啟雜交水稻研究之路及雜交水稻從懷化起源、貢獻世界的傳奇故事。表現袁隆平信念堅定、矢志不渝,勇於創新、樸實無華的高貴品質和一輩子躬耕田野,腳踏實地把科技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的崇高風範。
與袁隆平「跨時空對話」
本片立足當下,在傳統敘事的基礎上增加尋訪的第三視角,將袁隆平的故事和影像延展到當下,甚至永恒。不同身份、不同經歷的四位尋訪人(跟隨袁隆平二十五年的工作助理、雜交水稻科研傳承人、中國知名科普博主、非洲學農留學生),從四個不同視角分別尋訪袁隆平研究雜交水稻關鍵的地點和親歷者,收集關鍵物品、檔案,從而將全片以「當下人們懷念、傳承袁隆平精神」的立意串聯起來。講述袁隆平在懷化研究雜交水稻傳奇故事的同時,讓袁隆平的精神不再局限於「農業科研」領域,而是架構出真摯濃烈的情感延長線,展現出社會不同職業、不同人群眼中的袁隆平,從多個維度展現袁隆平的人格魅力,將懷化與全國、全世界相連,將歷史與當下相接。
袁隆平珍貴檔案的「第一次」
為了最大程度還原真實,本片將情景再現場地設置在了袁隆平生前工作生活37年的安江農校。跨越七十餘載,這裏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都自帶歷史質感,更能傳遞時代印記,並且還能成為銜接史料與現實的「橋樑」。尋訪人的找尋也都構架在袁隆平曾經生活、工作的真實場景——懷化、長沙、三亞、蘇州、青島等多地與袁隆平科研息息相關的重要場所,搜集袁隆平的檔案、圖片、視頻、物品,其中有許多都是首次在媒體中公開展示,例如袁隆平將工作最初十年的科研經歷總結為「虛度年華」的檔案;袁隆平工作分配途經長沙時購買的小提琴,贈送學生後時隔幾十年再次出現;還有1955年安江農校教務檔案中對袁隆平授課的評價等等。當故事的講述發生在原本的歷史坐標上,傳遞的情感就尤為真切和厚重,而我們也得以帶領觀眾再一次無限地接近讓我們仰望追念的「巨星」。
零距離「再見」袁隆平
通過AI修復增強技術,將年代久遠的老照片清晰化,將定格的瞬間動態化,讓我們無限接近歷史的同時,打開想像之門,通過具象化的視覺輔助,看到袁隆平的音容笑貌,多一些,更多一些……通過摘取袁隆平生前口述資料,讓袁老以另一種方式與我們「對話」——走進他的精神世界,感受失敗面前永不言棄的堅定、力挽狂瀾的洒脫、舉重若輕的從容……將科學家的形象從「符號化英雄」回歸「生動的人」,無論是口述資料中袁隆平失意時的自嘲,還是八十歲生日給媽媽寫信的深情,抑或重重質疑之下冷靜堅定的自我分析,都將生動地展示出袁隆平最真實、最鮮活的內心世界。同時,袁隆平不同時期的歷史影像,也為本片打下堅實的文獻和視覺基礎,為觀眾提供了一場珍貴的歷史影像之旅。多重複合手段的運用,都只為展現最真實的袁隆平。
走近袁隆平,探訪他充滿荊棘的科研之路,感受他挫敗、失落之後的寵辱不驚和波瀾壯闊之下的淡定從容;千里稻浪間,回望他禾下蒼穹的宏願和悲憫眾生的溫情。紀錄片《一粒種子改變世界》帶你看到一個真實、智慧、可親可敬的袁隆平。
(來源:央視新聞)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