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有片)港芭《布蘭詩歌》亮相上海國際藝術節 港滬強強聯手 三百人共鑄舞台經典

2025-11-21 00:25:58 香港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張岳悅)作為第24屆上海國際藝術節「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周」的壓軸節目,香港芭蕾舞團(港芭)與香港管弦樂團(港樂)聯袂打造的《布蘭詩歌》 11月14日至15日在上海前灘31演藝中心連演三場,並特邀上海音樂學院合唱團及上海春天少年合唱團共同參與,以近300人的龐大陣容,為觀眾帶來一場融合音樂、舞蹈與合唱的恢弘藝術體驗。

本次演出由兩部作品構成,分為上下兩半場。上半場是港芭駐團編舞家胡頌威編舞、以王爾德作品《夜鶯與玫瑰》為靈感的《最後的歌》,《最後的歌》選用巴赫優雅柔情的曲目 ,港樂樂師罕見地與舞者同於舞台之上演出,營造獨特的藝術氛圍。下半場則是港芭藝術總監衛承天(Septime Webre)編導的《布蘭詩歌》 ,將德國作曲家卡爾.奧爾夫創作的大型合唱及管弦樂作品化為舞蹈,展現生命循環與情感張力。

在《最後的歌》中,港樂樂師與舞者一同於舞台之上演出。(香港芭蕾舞團供圖)

打破性別刻板 譜寫生命循環

衛承天介紹,《布蘭詩歌》作於1930年代,其靈感源自德國修道院出土的中世紀手稿。「這些手稿最初被認為是神聖文本,經過翻譯後才發現,原來是任性的僧侶們的飲酒歌曲,主題涉及愛情、欲望、春天和飲酒。」他指出,作品中最打動他的是關於「生命循環」的主題,這成為他創作芭蕾版本的起點。在構思過程中,他融入了英國作家沃爾夫的作品《奧蘭多》的靈感。「那是一個關於尋找愛情的美麗故事,講述伊麗莎白時代一個17歲的年輕男人變成女人,並不再衰老,直到在1930年代墜入愛河。這個故事為作品提供了很好的背景。」

《布蘭詩歌》演出時,由環繞舞台的8米高台營造修道院內景,過百位合唱團成員現場演唱。(香港芭蕾舞團供圖)

港樂駐團指揮廖國敏亦分享了作品背後的創作歷程。他透露,《布蘭詩歌》的演出構想源於2022年疫情接近結束時,團隊希望以一部大型作品慶祝生活重啟。於是,衛承天將其在華盛頓芭蕾舞團時期成功演繹的《布蘭詩歌》引入香港,並與港樂合作編排。廖國敏形容《布蘭詩歌》為「震撼之作」,舞台上集結了近300人,「這樣的製作難得一見。」

港芭首席舞蹈員葉飛飛在《布蘭詩歌》中擔任重要角色。她表示,這部作品充滿能量與情感挑戰,尤其是其中大量地面動作與快速轉換的舞蹈語彙,需要長時間練習與情感投入,「通過動作的剛柔、快慢,展現角色內心的掙扎與力量,還有一個特別之處是我將會托舉男舞者。」為何會有這樣的舞蹈動作設計?衛承天解釋道,此設計意在打破傳統芭蕾中男女角色的刻板印象,展現更為平等的力量關系。「女性並非總是脆弱,男性也非永遠強壯——這是一種對現實關系的現代詮釋。」他還強調,此次重演融入了舞者們三年來的生活感悟與藝術成長,使表演更具層次與深度。

開啟港滬藝術合作新篇章

港芭行政總監李易璇在演出前表示,此次合作是「強強聯手」的典範。她特別提到與上海音樂學院合唱團的合作,稱讚其聲音如「天賜的禮物」,並強調港芭始終致力於與頂尖藝術團體合作,同時注重培養下一代藝術人才。「我們希望通過這樣的演出,讓年輕學生感受到專業藝術團體的水準與精神。」

(左起)廖國敏、李易璇、葉飛飛、衛承天分享《布蘭詩歌》的創作理念、表演細節以及港滬藝術合作的意義。(香港文匯報記者張岳悅 攝)

此次演出不僅是藝術的盛宴,也是粵港澳大灣區與上海文化交流的重要體現。李易璇稱,演出獲得國家藝術基金、上海國際藝術節及香港特區政府文化體育及旅遊局等多方支持,堪稱「可一不可再」的盛大製作。衛承天則期待未來能將《布蘭詩歌》帶至更多舞台,繼續推動香港與內地乃至國際間的藝術合作。

隨着《布蘭詩歌》在上海圓滿落幕,這場跨越音樂、舞蹈與合唱的藝術巨製,不僅為觀眾帶來了一場視聽震撼,更成為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力量的一次集中展示,為兩地文化交流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評論(0

0 / 255

顯示更多...
相關推薦
評論成功,請等待管理員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