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新田科技城築巢引鳳 打造國際創新高地

2025-11-20 18:12:01 來論

詹培勳 香港瞻行資本創始人 深圳市南山區政協委員

新田科技城是北部都會區中最受關注的板塊之一。最新公布的產業發展概念綱要,把它定位為香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基地,是落實國家「十四五」規劃、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關鍵平台。

從區位看,新田科技城位於北部都會區核心,與河套香港園區一體布局,本身提供約210公頃創科用地,面向深方則直接對接深圳的科創和先進製造集群,處在「一個合作區、兩大園區」的中心位置,有條件把深港在科研、產業、資本和人才上的優勢真正串聯起來。

從功能定位看,新田科技城既是深港科創走廊的「中樞站」,也是以先進製造為核心的產業平台。政府文件多次強調,要為科研機構和企業提供從研發辦公、原型開發、測試驗證,到中試和小批量生產的完整空間,形成「從實驗室到生產線」的全鏈條支持,避免創新成果在香港「只停留在論文和樣機」。

補充小批量生產空間

現行規劃明確聚焦生命健康、人工智能與機器人、微電子及智能設備、新材料、新能源及綠色科技等領域,與特區政府近年提出的「生命健康科技、人工智能與數據科學、先進製造與新能源」等重點產業高度契合,也與科學園在新田推出的INNOPOLE項目相呼應,後者主打AI+、生命健康和先進製造,目標是把科研與製造緊密結合。

在開發節奏方面,新田科技城採取分階段、有秩序推進的做法。創科用地將按批次推出,首批約20公頃預計自2026/27年度起交由科學園公司開發營運;同時,在「有為政府+高效市場」的原則下,政府正研究設立專門公司,與市場力量合作推進項目建設,以加快開發進度並優化成本結構。

經濟效益方面,顧問測算顯示,新田科技城在全面運作後,每年可為本地生產總值貢獻約2,500億元或以上,並提供逾30萬個全職職位。連同河套園區和新田市中心,整體可創造約16.5萬個工作崗位,其中逾12萬個為創科相關崗位,並提供約5萬伙住宅及6,400個人才宿舍,有助改善新界北「職住失衡」問題。

從香港創新生態的長期短板看,新田科技城的最大價值,在於補上「原型開發—中試—小批量生產」這一環節。過去,香港在基礎科研和國際金融方面優勢明顯,但項目一旦進入驗證和試產階段,往往需要立即遷往內地城市。新田若在制度、用地和配套上真正為中試和小批量製造留出空間,將有望改變「科研在港、產業外流」的局面,使更多硬科技企業可以在香港完成從0到1、再對接灣區更大規模製造的過程。

當然,新田科技城要發揮應有作用,仍面臨不少考驗。例如,與河套及深圳既有園區如何形成清晰分工,而非簡單疊加;生態保護和原居民利益如何與高強度開發取得平衡;擬議的平台公司能否真正按市場化、專業化原則運作,而不是成為新的審批層級,這些都將直接影響項目的長期吸引力和治理成效。

營造有利人才企業落戶的環境

如果說上述布局為新田科技城搭好了「硬件框架」,那麼要把這裏真正打造成類似「灣區硅谷」的國際創新高地,關鍵仍在「人」。從國家層面的引資引才政策,到香港設立「吸引戰略企業辦公室」和多個科技基金,本質上都是在為高質量企業和頂尖人才「築巢引鳳」。

在這一點上,新田科技城可以也應該成為香港吸引全球創新人才的重要承載區:一方面,充分用好本地大學和研究機構的人才優勢,強化與河套、深圳以及內地頂尖院校的交叉培養和聯合實驗室;另一方面,更主動發揮香港在普通法制度、國際規則銜接、專業服務和多元文化環境方面的獨特地位,營造有利於海外科研人才、創科企業安心落戶、長期發展的制度環境和生活圈。

總的來看,新田科技城既是香港參與國家新質生產力布局的重要平台,也是檢驗「南金融、北創科」能否真正落地的關鍵節點。只要在產業分工、開發模式和人才戰略上持續下功夫,把「築巢引鳳」放在更突出位置,這一片從零起步的新城,有望在未來十至二十年成長為深港共同的創新試驗場,為香港經濟結構轉型和大灣區高質量發展貢獻實質力量。

評論(0

0 / 255

顯示更多...
相關推薦
評論成功,請等待管理員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