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有片)「雪龍」號新升級 有哪些變化?

2025-11-20 11:39:25 神州

11月18日,執行中國第42次南極考察任務的「雪龍」號,抵達澳大利亞霍巴特港,這也是澳大利亞進入南極的門戶。同時,「雪龍2」號正在穿越西風帶,預計29日抵達中山站外圍海域。

「雪龍」號靠港霍巴特

在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州首府霍巴特,「雪龍」號將短暫停留,進行加油和物資補給。這裏也是它本航段前往南極前的最後一個補給站。

在霍巴特,還有從國內飛來的24名隊員從這裏上船。至此,「雪龍」號的在船人員總數,達到了148人。另外,還有一批雪地車配件等物資,要從霍巴特吊裝上船。更為重要的是,趁着停靠外港的機會,「雪龍」號還及時補充了一批新鮮的瓜果蔬菜。

中國第42次南極考察隊領隊助理、秦嶺站站長王燾介紹,「雪龍」號在外港停靠期間,會優先補給保存時間盡可能長的蔬菜和水果,主要是為了保障考察隊員在後續航段能吃到新鮮的果蔬。

一切準備就緒後,「雪龍」號就着手計劃奔赴南極中山站了。霍巴特位於南緯43度附近,也就意味着,從這裏出去後,「雪龍」號將很快進入西風帶的覆蓋範圍。西風帶常年刮西風,風的強度一般在十級風以上,由於缺少大陸的阻擋,在這個區域的南大洋上,經常會有氣旋產生,給船舶航行帶來困難。

「雪龍」號船長 朱兵:目前我們在霍巴特停靠,其間外邊有多個氣旋產生。我們本來19日就要離港,現在因氣象的原因,要到20日或21日才能正式地穿越西風帶,所以可能比計劃推遲了幾天,後面我們盡量往前趕。

但與近在眼前的西風帶相比,考察隊更為擔心的是中山站外圍海域的冰情狀況。由於南極天氣變化複雜,存在着很多的不確定性,抵達中山站外圍海域後,考察隊能否順利進行大規模卸貨作業,現在仍然是一個疑問。

時隔七年再登船 記者見證「雪龍」號新升級

七年前,記者王善濤從國內乘飛機抵達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州首府霍巴特,登上「雪龍」號,參加了中國第35次南極考察。七年後再上「雪龍」號,這艘已經服役三十多年的極地考察破冰船,又有哪些新的變化呢?

「雪龍」號的駕駛室堪稱「雪龍」號的大腦,船上幾乎所有指令都從這裏發出。駕駛室十分寬敞,從左到右的距離有20多米,並且面向船頭的方向,幾乎全是外倒狀的透明玻璃設計,便於駕駛員在航行途中進行瞭望。

跟上次登上「雪龍」號相比,記者注意到,在駕駛員的正前方,增加了電子傾斜儀,便於駕駛員直接觀察船舶在航行過程中的傾斜情況。另外,與七年前相比,駕駛台上多了兩部雷達。其中,駕駛員右手邊有一個標註為「冰雷達」的設備,引起了記者的注意。

「雪龍」號三副 賈沛楠:到達冰區後,調試好雷達,它可以把一些浮冰、冰山、整冰,高亮顯示出來,能夠更好地幫我們判斷,在冰雪裏怎樣規劃一條航線。

作為一艘極地科考破冰船,「雪龍」號上還設有理髮室、圖書館和健身房等設施。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雪龍」號特有的「海景健身房」。健身房裏,除了划船機、單車、跑步機等常規健身器材外,今年還新增了一台綜合訓練器。透過舷窗玻璃,隊員們可以一邊在器材上鍛煉身體,一邊欣賞美麗的海景。

另外,位於「雪龍」號一層的實驗室,也在今年5月份完成了一次改造升級。不僅實驗室的儀器設備有更新,而且抽風系統以及廢氣處理等功能也得到進一步提升。

「雪龍」號實驗室負責人 丁偉康:這次雪龍實驗室改造升級以後,我們在艉部新增了一部電梯,可以更方便地搬運科考設備。這次我們也運用了新的無人機,為之後的潛標回收提供方便,提高作業效率。

跨領域專業人才各展所長 共赴冰原

記者了解到,中國第42次南極考察的重點任務包括繼續推進秦嶺站配套設施建設和系統優化、國家五大類科技計劃項目以及國產技術裝備的新應用等。這次參與科考的隊員中既有科研工作者,也有建設工作者。

中國第42次南極考察隊中山站隊員 王驍聃:這是我第一次參加南極科考,我來自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我負責的項目是本次中山站越冬的地磁與固體潮項目。

中國第42次南極考察隊綜合隊隊員 韓屹:我來自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是第一次來南極,這次主要是負責「雪龍」號氣象預報保障工作。

中國第42次南極考察隊冰下湖隊隊員 張旭:我來自吉林大學建設工程學院,今年是我第一次來南極,我主要負責冰下湖鑽探項目的熱熔鑽部分。

考察隊中,既有年輕的新隊員,也有一些經驗豐富的老隊員。正在巡視艙蓋貨物的周景武,已經來過南極十多次了,是名副其實的一名「老南極」。他先後參與過南極內陸考察站——崑崙站和泰山站的建站工作。

中國第42次南極考察隊秦嶺站隊員 周景武:我今年是去秦嶺站越冬,是水暖維修工崗位。現在秦嶺站有很多新設備,要求比較高,我們在國內專門到廠家去培訓,對我來說也是一個小小的挑戰。

記者注意到,還有一些隊員是來自建築企業的建築工人。在中國第42次南極考察度夏期間,有將近60名建築工人要奮戰在秦嶺站的建設一線。

我國南極考察已經四十多年,每次考察活動,無論是科考保障,還是現場作業,都有來自不同領域的專業人才集聚到考察隊裏。大家在各自的崗位上,積極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共同為我國的極地考察事業貢獻力量。

(來源:央視新聞)

責任編輯: 孫嬌嬌
評論(0

0 / 255

顯示更多...
相關推薦
評論成功,請等待管理員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