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鳳翔
遊訪國泰民安的新疆,勾起對十九世紀被欺凌近代史的回憶。縱觀西北邊疆與東面海疆,一些侵略痕跡已成歷史陳跡,惟另有一部分卻仍居心不良。
一、新疆:沙俄與英帝的侵略,終結成史
沙俄在侵佔我國黑龍江流域、外蒙古等地後,進一步通過 1860 年《中俄北京條約》、1864 年《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強行割佔新疆約 44 萬平方公里領土。1871 年,沙俄出兵侵佔伊犁,長達十年。
同期,大英帝國為與沙俄爭奪中亞霸權,支持浩罕汗國軍閥阿古柏入侵新疆,建立偽政權。
1876 年,欽差大臣左宗棠以「抬棺西徵」的決心,率清軍入疆平叛。一年多後收復除伊犁外的新疆全境,阿古柏政權覆滅。經艱苦外交談判,1881 年《中俄改訂條約》迫使沙俄歸還伊犁(但仍割佔霍爾果斯河以西地區)。1884 年,清政府正式設立新疆省,將其納入國家行政體系。
二、台島:軍國主義的野心,孽苗不死
東面海疆,日本侵略勢力的歷史遺毒更為深重,且至今未徹底清算。1874 年,日本以「牡丹社事件」為藉口武力入侵台灣;1879 年,非法「廢琉置縣」吞併中國藩屬琉球王國;1894 年發動甲午戰爭,《馬關條約》迫使清政府割讓台灣及澎湖列島(台灣遭受日本 50 年殖民統治),並索取 2.3 億兩白銀賠款(相當於當時日本四年財政收入)。
1931 年,日本以自導自演的「存亡危機」為藉口發動「九一八事變」,侵佔中國東北;1937 年製造「七七事變」,發動全面侵華戰爭。據官方數據,中國軍民傷亡超 3,500 萬人,直接和間接經濟損失高達 6,000 億美元以上。
與德國對二戰罪行的徹底反思不同,日本部分政治勢力至今仍參拜供奉二戰甲級戰犯的靖國神社、篡改歷史教科書,並在釣魚島等問題上反覆挑釁,這足以證明日本軍國主義思想餘毒未除,侵略歷史的孽苗仍未根除。
三、總結:已強起來的中國,力捍主權
「西俄東寇」的歷史,是帝國主義給中華民族帶來深重苦難的鐵證,印證了「落後就要挨打,弱國無外交」的殘酷真理。
如今,中國已從積貧積弱走向強盛,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能力、有決心捍衛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銘記歷史,非為延續仇恨,而是為了汲取教訓、自強不息。若有人重蹈日本軍國主義的侵略覆轍,企圖武力介入台海,必將付出慘痛代價,新仇舊債,中國絕不姑息。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