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着重醫療科技研發 展現新醫學院價值

2025-11-20 04:19:54 評論

詹培勛 瞻行資本創始人 香港科技大學創業中心導師

特區政府日前公布,由香港科技大學籌辦本港第三所醫學院,目標於2028/29學年招收首批50名學生,開辦一個全新的四年制第二學位醫學課程,培養兼具臨床能力和科研素養的「醫生科學家」。特區政府同時指出,新醫學院將與現有兩間醫學院優勢互補,推動香港建成國際醫療培訓、科研與創新樞紐;醫院管理局亦表態會全力配合,善用公營醫療體系培訓更多德才兼備的醫護人才。這不僅是高等教育版圖的一次調整,更是香港醫療與創科發展的一個關鍵節點。

為老齡化社會提供新治療方案

第三家醫學院花落誰家,其實不是句號,而是本港醫學人才培養的新起跑線。這次角逐中,香港浸會大學主打中西醫結合,香港理工大學強調跨專業教育與人工智能應用,香港科技大學則把重點放在醫療與理工、數據科學深度融合,提出培養能在實驗室與病房之間自由切換的醫生科學家路線。從結果看,決策者更看重的是:哪一套方案,能為未來幾十年的醫療創新提供新的學科結構和人才模式,而不只是多一所培養前線醫護的醫學院。

對筆者這樣一路見證港科大成長的校友而言,這項決定別具意義。早年在校友會服務,後來參與創業中心導師工作,筆者看到,港科大在工程、計算機、數據科學等領域已形成完整的創新生態:從人工智能、機械人到自動駕駛,不少實驗室成果已走出校園,落地成為大灣區的創科企業。如今把這套跨學科基因移植到醫學教育,有機會形成一所真正以「新醫科」為定位的醫學院,而不是第三個「縮小版傳統醫學院」。

香港科技大學校長葉玉如本身是國際知名的分子神經科學家,長期聚焦阿爾茨海默病機理與治療,其團隊在新靶點發現、早期診斷和相關基因治療等方面已取得重要成果。當一所由腦科學家領軍的大學獲批建設新醫學院,「科研驅動」「AI+生物科技」自然會成為醫學教育的底色。

從香港整體發展看,新醫學院的使命絕不止於多培養幾十名醫生。香港若要對標新加坡、東京,在生物醫藥與醫療科技上補課,就必須在幾個前沿方向迎頭趕上:其一,是以AI驅動的精準診斷,例如利用大數據和影像算法,提前識別心腦血管疾病、腫瘤與神經退行性疾病風險;其二,是機械人與遠程醫療,讓手術機械臂在醫生控制下跨地域完成複雜手術,服務更多大灣區病人;其三,是新材料與器官工程,結合3D打印、生物材料與再生醫學,為老齡化社會提供新的治療方案。

港科大在數據科學、人工智能及相關工程學科已具國際領先優勢,多個學科位列世界前50名,其中「數據科學及人工智能」更在全球排名前列。在清水灣校園建成一個真正開放、跨學科的醫學創新平台,把生命科學、工程學、臨床醫學與商業轉化放在同一座「實驗樓」裏思考,把「AI for Science」「AI for Health」變成香港的標誌性名片,將可帶動大學、醫院、創科企業和投資機構共同構建新的生態圈。

構建跨學科平台形成良性競合

機會愈大,責任也愈大。新醫學院如何在臨床資源、師資隊伍和科研方向上與兩所醫學院形成良性競合,而不是簡單「搶人搶資源」;如何確保畢業生既有扎實醫德與臨床能力,又懂得用科技工具提升醫療效率,這些都需要在未來數年不斷磨合。

這一次選擇港科大,只是香港醫療與創科再出發的起點。把AI、生物科技與大灣區龐大的臨床需求結合起來,讓更多年輕人既可以在實驗室追逐前沿科學,也可以在病房和社區直接服務病人,第三所醫學院帶來的,就不僅是一幢新教學樓,而是一套面向未來的醫療創新體系。

讀文匯報PDF版面
評論(0

0 / 255

顯示更多...
相關推薦
評論成功,請等待管理員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