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追光」的歷史可追溯千百年,東方有夜觀星際天象、洞察四象變化,西方亦有倚靠早期科學技術觀察天空的記錄,各含玄機。近日,托勒密博物館在葵芳展廳推出年度特展「追光者:西方古典望遠鏡的視界」。展覽以托勒密博物館珍藏的歐洲古董望遠鏡為核心,梳理從古希臘到近代科學革命期間,人類認識光學、拓展視界、追逐星光的偉大征程。 ●文、攝:香港文匯報記者 胡茜這場融合文物珍品、科技互動與藝術創作的展覽,將帶領觀眾從地中海到銀河系,完成一場貫穿人類文明史的光學漫遊。
展覽系統呈現光學儀器變遷史
重點展品包括18至19世紀多架珍貴的折射鏡與反射鏡,其中更不乏具有傳奇歷史的珍品,如曾領導英國皇家海軍 1773 年北極探險,首次科學記錄北極熊等物種的著名探險家康斯坦丁·菲普斯舊藏的望遠鏡。亦展出知名望遠鏡設計圖稿,讓望遠鏡愛好者以近距離、多角度欣賞改變人類宇宙觀的科學藝術品,親身感受科學革命浪潮的震撼衝擊,開啟一場與光學先驅跨越數百年的對話。
除了科學概念上的呈現,還有石版畫《月面圖》,由比爾和馬德勒創作,是第一張精確的大比例尺月球地圖,被稱為史上最精美的石印月球地圖。同時,亦有油畫《天文學家》,慕尼克畫派代表藝術家蓋瑟以豐富的細節描繪白髮蒼蒼的天文學家在窗前對照渾天儀和天圖,以藝術記錄了歷史上的科學瞬間。
是次特展系統呈現光學儀器如何不斷突破認知邊界,亦以當代藝術裝置象徵性演繹光的折射與反射原理。展廳中特設「文明萬花筒」裝置,以中國、歐洲與伊斯蘭三大文明的經典圖案為靈感,構築出一個流動的光學空間,讓觀眾在光影交織中體驗科學與藝術的交響,感受理性與感性的交融之美。
此外,展覽重構了17世紀荷蘭黃金時代藝術巨匠維梅爾利用小孔成像技術進行繪畫創作的場景。觀眾將穿越時空親臨畫家工作室,透過暗箱解密維梅爾畫作中精妙光影的科學原理,更可走入《天文學家》《戴珍珠耳環的少女》等經典名作場景「打卡」,選擇角色扮演畫家或模特兒,身穿巴洛克風格服裝道具,創作專屬數碼肖像,在趣玩中感受17世紀荷蘭的光學視界。
《遠鏡說》背後的中西交流史
托勒密博物館將邀請中國科學院竺可楨科學史講席教授、香港大學中文學院馮錦榮為榮譽館長。在開幕式上,馮錦榮講述了一段歷史:1618年,六位關鍵人物從歐洲出發前往中國,他們對中西文化交流起到了重要作用。
他說:「羅亞谷早期將西方知識傳入中國,並且很擅長適應中國的文化環境;金尼閣來到中國,帶來了七千部拉丁文文獻,是一次規模巨大的知識輸入。」湯若望在曆法等方面貢獻卓著,另外三位則是鄧玉函、傅汎際和祁維材。他談到這六個人曾在1618年4月,一同乘船從歐洲出發,先抵達了印度的果阿。果阿被稱為「東方的羅馬」,是耶穌會在亞洲的第一個重要基地,船隊可能在果阿進行了休整和補給。
「同行的重要物品,還有那七千部拉丁文書籍。他們於1618年9月12日抵達了澳門,整個航程歷時約5個月。湯若望這個名字,在當時澳門的大三巴教堂也有記錄。這些傳教士最初利用帶來的文獻進行學術研究,後來將其印刷成書,其中一本重要的著作是《遠鏡說》。」馮錦榮說。
在1626年,湯若望參與撰寫了關於望遠鏡的中文著作《遠鏡說》,這本書裏詳細描述了月球表面的樣貌。馮錦榮說:「書中還提到,歐洲的望遠鏡是兩個鏡筒的,有兩種款式可供購買。但在中國,當時印刷出版的《遠鏡說》裏記載的望遠鏡是單筒的。」
馮錦榮對中外古今的星象探索都有深入的研究,並為該領域發表了一系列的學術論文,這次加入,也期待能將托勒密博物館帶上一個新的台階。
菲普斯北極探險望遠鏡首次展出
探險家康斯坦丁·菲普斯舊藏的一件承載着近250年航海與科學探險傳奇歷史的珍貴文物望遠鏡,在展覽中與公眾見面。此望遠鏡不僅工藝精湛,更因其主人赫赫有名的北極探險經歷而被視為無價之寶。
據館長韓鵬描述,這件重要藏品得自英國菲普斯男爵的後代。該家族至今仍是世襲貴族,擁有歷史悠久的家族莊園。此次能夠成功收藏這件傳承有序的珍品,實屬難得。
更為引人入勝的是藏品背後的傳奇故事,「歷史記載,菲普斯男爵作為一名英國海軍將領,於1773年受英國皇家學會委託,領導了一次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北極科學探險。此次遠征旨在探索北極航道並進行科學觀測,菲普斯男爵在航行中攜帶了包括望遠鏡在內的多種精密科學儀器。」韓鵬說。
經館方結合歷史文獻考證,本次入藏的這台望遠鏡,極有可能正是當年隨菲普斯男爵遠征北極的那一台。這一發現使得這件文物超越了其作為光學儀器的本身,而成為了一位偉大科學家探險事業的「親歷者」與「見證者」。
韓鵬介紹:「當觀眾站在這台望遠鏡前,他們看到的是一件超過250年歷史的精美藝術品,更是18世紀歐洲工業文明與科學探索精神的縮影。其工藝之精湛,即使在今天也令人讚嘆不已。」這件核心文物,生動勾勒出啟蒙時代科學探險的壯闊圖景,為公眾提供了一個感受歷史、科學與工藝完美結合的獨特機會。
此外,韓鵬一直對馮錦榮教授的科研成績感到欽佩,直言能夠邀請到他出任榮譽館長,非常榮幸。他亦透露,他們打算以「自然博物」、「天文」及「地理」為板塊做展覽,在接下來的計劃中,會以《詩經》為主題,介紹中國的傳統文化。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