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他鄉港聲】文旅尋根:山西運城 關帝祖廟

2025-11-20 04:03:19 副刊
●作者和飾演關帝的演員、吳總合影。
●作者在關帝廟前。

繼續帶着一把紅扇走天下,這次到了山西運城關帝祖廟—「忠義仁勇在心中 人生事業必成功」。站在這座被譽為「武廟之祖」的古建築前,紅扇彷彿與廟門上方「關帝廟」三個金字產生了奇妙的共鳴。從北京回香港參加第28屆京港洽談會的路上,我特意拜訪「武聖」的故鄉,心中的激動難以言表。

現代的運城就在歷史中的河東(黃河以東)地域。運城(鹽運之城),有着超過4000年的鹽業開發歷史。漫步在運城鹽湖岸邊,看着陽光下泛着五彩斑斕光芒的湖面,彷彿能看到遠古先民們在此取鹽的繁忙景象。運城鹽湖與美國猶他州澳格丁鹽湖、俄羅斯西伯利亞庫楚克鹽湖並稱為世界三大硫酸鈉型內陸鹽湖,其鹽業開發歷史可追溯至新石器時代。

從鹽湖岸邊向北望去,運城的城市中軸線清晰可見。這條中軸線南起中條山,北至黃河,貫穿整個城市,體現了古代「象天法地、理水營城」的規劃理念。鐘樓和鼓樓是這條中軸線上的標誌性建築。鐘樓始建於元代,最初是聖惠古鎮西門的譙樓,承擔着瞭望的軍事功能。明代時改稱鐘樓,成為城市的幾何中心。鼓樓則建於明萬曆七年,由河東巡鹽御史房寰主持修建,不僅是報時台,更是瞭望哨,站在24米高的樓閣上可遠眺鹽池全景。

不到24小時,我逛了運城博物館、鹽池006路燈打卡點、盬街夜市(盬讀「古」,特指運城鹽池及鹽池所產的鹽)、黃河夜市、東湖早市及解州關帝祖廟。

在運城博物館,鹽池模型展示了古代「墾畦澆曬法」的製鹽過程,被英國科學家李約瑟稱為「中國古代科技史上的活化石」。唐代運城鹽池的鹽利收入曾佔到國庫收入的八分之一,宋代更是達到六分之一。可以說,運城鹽湖不僅孕育了中華文明,也為歷代王朝提供了重要的經濟支持。

作為關公故里,運城最吸引我的莫過於解州關帝祖廟。關帝祖廟始建於隋開皇九年,是中國現存始建最早、規模最大、檔次最高、保存最全的關帝廟宇,被譽為「關廟之祖」、「武廟之冠」。

走進廟宇,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明代四龍照壁。照壁上四條巨龍翻騰,栩栩如生,象徵着關公的「忠義仁勇」精神。穿過照壁到達結義園,是紀念劉、關、張桃園結義的地方。園內古木參天,山水相依,讓人彷彿置身於「桃園結義」的美好傳說之中。

主廟區的建築更是令人嘆為觀止。從端門、午門、御書樓到崇寧殿,每一座建築都氣勢恢宏,雕樑畫棟。特別是崇寧殿,殿內供奉着關公的帝裝像,四周迴廊有26根石雕蟠龍柱,數量為全國殿宇之最。站在殿前,彷彿能感受到關公「威震華夏」的英氣。廟內的「三絕碑」上刻有關羽讀《春秋》的畫像,畫像中的關公神態專注,展現了他「夜讀春秋」的典故。

每年農曆四月初八,這裏都會舉行盛大的關帝巡城活動。來自世界各地的關公信眾齊聚一堂,共同緬懷這位「武聖」。晨光中的廟宇輪廓格外莊重,站在崇寧殿前,我不禁思考:在當今社會,關公的「忠義仁勇」精神還有價值嗎?

答案是肯定的。關公信俗在2008年已確定為國家級非遺(編號992 X-85),在這個快速變化的時代,關公精神所蘊含的忠誠、信義、仁愛、勇敢等品質,正是我們所需要的。關公精神不只是一種信仰,更是一種文化基因,深深植根於中華民族的血脈之中。在新時代,我們更應該傳承和弘揚關公精神,面對生活和工作中的挑戰。

作為一個香港人,我深刻感受到關公文化對粵港澳地區的影響。我和廟裏海峽兩岸交流基地及中國華僑國際文化交流基地的吳總交流,共同探討當下時代的關公文化如何更好傳承、雙創及國際化傳播。吳總是本地人,他每天在廟裏向關公敬「關沱」茶,給關公信眾及遊客免費敬送「關沱」福茶。雖然我趕路回港只有短短的一聊,但同在關公精神的護佑下摺疊並穿越了時空結緣,共識了文化產業必須有根有源,亦要與科技融合。

手中的紅扇與「忠義仁勇」同頻共鳴,彷彿有了新的意義。我相信,只要我們堅守關公精神,無論遇到什麼困難,都能勇往直前,開創屬於自己的成功人生。我相信,隨着「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關公文化必將讓世界更加關注,在已成為連接中外重要文化橋樑的基礎上,更上一層樓。

●作者/圖片:文旅部 香港青年中華文化傳播大使 梁家僖

讀文匯報PDF版面
評論(0

0 / 255

顯示更多...
相關推薦
評論成功,請等待管理員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