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楊盈盈)十三屆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劉世錦昨在「中國經濟運行與政策」國際論壇期間,分享他對國家「十五五」時期香港定位的看法。他形容,香港在國家整體發展大局中的角色「一直是比較清晰的」,香港早年依託航運中心、貿易中心及部分製造業形成優勢,隨着產業結構演變,外界如今更期待香港在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方面承擔更重要職能。他強調,在國家建設金融強國的戰略框架下,香港「理應發揮重要作用」,尤其在人民幣國際化和離岸人民幣市場方面「大有可為」。
離岸人民幣以投資形式回流
劉世錦指,隨着離岸人民幣規模擴大,必須為其提供既能有效運用、又能有序回流的機制,這為香港帶來重要的發展空間。一方面,離岸人民幣可用於出口貿易的人民幣結算,提升人民幣在國際貿易中的使用比重,減少對美元依賴;另一方面,離岸人民幣可通過投資形式回流境內,例如投資中國資本市場優質企業或購買中國國債等人民幣資產。
劉世錦亦關注人工智能(AI)對經濟與就業的深遠影響,指出AI是重要技術革命,與以往主要增強人的能力、創造大量新就業的技術進步不同,本輪AI革命在大幅提升生產率的同時,可能更直接替代大量崗位,既包括體力勞動,也涵蓋廣泛腦力工作。若AI普及最終帶來的是整體生產力和物質財富的大幅提升,社會須及早思考「人在經濟生活中的角色與保障」,這已超出單純「多創造就業」的範疇,需要具前瞻性和整體架構的制度設計。
他建議,在生產率提高背景下,可在條件成熟時探索縮短工作時間,如由一周五天制過渡至四天制,一方面釋放休閒、旅遊與文化消費需求,帶動第三產業發展;另一方面讓更多人分享工作機會。
需平衡居民就業和科技發展
劉世錦強調,若因技術導致大量群體收入下降、消費減弱,最終不僅拖累經濟增長,亦可能反過來制約科技進步。他以內地城市試點無人駕駛出租車和網約車為例指,如技術快速替代而社會保障未及時跟進,司機生計將遭受直接衝擊,這折射出「發展AI和新質生產力」與「維護就業、保障民生」兩個「硬道理」的正面碰撞。為此在堅定推動 AI 和技術發展、提升經濟高度的同時,需要同步完善社會體系,重點保障中低收入群體基本收入與生活水平,通過制度安排促進技術進步與就業保障、收入分配之間的良性互動,唯有如此,中國科技創新才能持續推進,社會保持穩定,經濟增長才能在更高層次上實現可持續發展。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