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港漫破與立系列(二)】破產業鏈困局 引跨媒介活水 港漫啟航 虛實互融塑經典

2025-11-19 04:08:19 副刊
●《0課特工》展開了一個關於特工、忍者和聯覺者的故事。
●(左起)在廬子英的主持下,鄺志傑、Pen So和Man僧共探「港漫新篇章」。 香港動漫畫聯會供圖
●Pen So以精品化戰略為實體書創造獨特收藏價值。

在社交媒體與人工智能飛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漫畫文化正面臨如何融入當代年輕人價值觀與興趣的關鍵課題。此前於香港舉辦的「國際漫畫家大會」以「全球漫畫新浪潮:與新世代的共鳴」為主題,匯聚來自中國、法國、日本、韓國等超過15位頂尖漫畫家、出版人與創作者,共同展開跨地域的交流與探討。在「港漫新篇章」專題討論環節中,本地漫畫家蘇頌文(Pen So)、曾偉文(Man僧)及鄺志傑共同回顧了香港漫畫的演變歷程,指出本地缺乏完整的動畫產業鏈,使港漫面臨結構性發展困境。隨着新時代讀者閱讀習慣的轉變,他們強調創作者更應注重內容創作的質量與深度,並積極運用社交媒體與讀者建立互動連結,以探索港漫在數字時代的新路徑。 ●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丁寧、張岳悅 圖:受訪者提供

港漫曾成就輝煌,如今卻面臨多重挑戰:銷售渠道上,昔日作為漫畫銷售主力的街頭報攤已式微,使作品失去直面讀者的重要窗口;數字平台上,香港缺乏如內地騰訊動漫、韓國Webtoon般具影響力的本土平台,導致新生代創作者難以觸達慣於手機閱讀的年輕群體;內容風格上,傳統硬派畫風與偏好日式敘事與視覺的當代審美脫節。Pen So特別強調了「動畫化」環節缺失所帶來的根本性影響,例如在日本、韓國等成熟市場,成功的漫畫IP往往通過動畫改編獲得「第二次生命」,從而觸達更廣泛的受眾。然而,香港由於缺乏完整的動畫產業鏈,導致許多優秀漫畫作品難以實現跨越式發展。

分級培養讀者 互動革新內容

面對港漫市場規模有限與讀者閱讀習慣的劇變,三位已頗具知名度的本地漫畫家提出多項創新應對策略。鄺志傑指出,在商業連載節奏下,創作者須兼顧效率與品質;Pen So則觀察到,年輕讀者在短視頻平台影響下,注意力持續縮短,甚至對傳統漫畫閱讀順序感到陌生,「這說明漫畫作為一種藝術形式,正在新一代讀者中逐漸失去其文化根基。面對這種情況,我們需要重新『教育』讀者,培養他們對漫畫的認知和理解。」他同時提出分級引導策略:先從單格、四格與短篇漫畫入手培養讀者的閱讀興趣和習慣,再逐步引導他們去探索更複雜的長篇連載內容。

而在內容層面,眾漫畫家一致認為必須提升作品質量並融入創新元素。Man僧主張在保留港漫特色的基礎上,吸收國際流行風格,例如借鑒日式畫風以貼近年輕受眾。Pen So則進一步嘗試互動式創作,開發可讓讀者投票決定劇情走向的漫畫,融合遊戲元素以增強參與感。此外,他亦善用社交平台進行即時互動,「我經常在Instagram上發起投票,讓讀者決定故事的發展方向;或者舉辦線上問答活動,直接收集讀者的回饋意見。這種開放式的創作方式,不僅增強了讀者的參與感,也為內容創作提供了寶貴的靈感來源。」

正如上一期報道中香港動漫畫聯會副會長溫紹倫所述,創作者在小眾市場更需深耕粉絲經濟。在社交媒體浪潮下,本地漫畫家正積極轉型,將平台流量轉化為創作動能,構建新型粉絲經濟模式。鄺志傑認為:「新生代漫畫家不能閉門造車,必須主動適應市場變化,善於運用社交媒體、短視頻等新型傳播渠道。」Man僧亦曾與知名YouTube頻道合作,以短視頻形式向非傳統漫畫受眾推廣作品,成功開拓了新的讀者群體。

善用社交媒體 驅動粉絲經濟

Pen So已在實踐中總結出一套精準的跨平台運營策略:在Facebook發布完整短篇作品,於Instagram分享創作過程與幕後花絮,並在年輕人聚集的WhatsApp上建立話題討論。他還會定期在社交平台發布免費高質漫畫以吸引讀者,「這樣可以培養讀者的閱讀習慣和品牌忠誠度,當積累到一定粉絲基礎後,再通過限量版實體書、專屬會員福利等方式實現商業化變現。」借鑑演唱會經濟的成功經驗,Pen So建立了多層次會員體系,為不同等級粉絲提供差異化服務——普通會員可優先閱讀部分內容,高級會員則能參與創作討論、獲得定製周邊等,以此深化粉絲黏着度。

面對數字閱讀的普及,Pen So提出「實體書精品化」戰略,強調實體書須創造數位內容無法取代的獨特價值,方能吸引讀者購買收藏。他在書籍設計上極盡講究:不僅運用特殊書套打造波紋視覺效果,更在內頁靈活變化字體,這些細節設計讓閱讀過程充滿驚喜和樂趣。材質方面,他精選特種紙張與燙金工藝,更於部分作品中嵌入AR互動元素——讀者掃描特定書頁即可觸發動畫,使紙本閱讀延伸至沉浸式體驗,「這些設計不僅提升了作品的收藏價值,也創造了獨特的閱讀體驗。」此外,他亦極重視線下銷售環節的體驗設計,為每位讀者提供專屬服務:細述創作理念、揭示隱藏細節,甚至依個人特質推薦閱讀路徑,使購書過程成為一場難忘的文化體驗。

在地情懷為根 國際視野鑄翼

在拓展國際方面,三位漫畫家早已積極布局,頻赴海外參展交流,洽談國際版權事宜,並已獲多個國際獎項認可,展現出香港創作力量的全球潛力。Pen So作品《回憶見》曾獲第16屆日本國際漫畫獎銀獎、意大利博洛尼亞拉加茲獎—新視野獎;《達利書店》則在今年第五屆「香港出版雙年獎」中,奪得「出版大獎」及「圖文書類—最佳出版獎」兩項殊榮。Man僧作品《0課特工》不僅在香港屢次再版,更銷往法國、意大利、馬來西亞等多個國家,其創作實力亦獲迪士尼青睞,迪士尼官方早前在東京「Star Wars Celebration 2025」宣布由Man僧主筆改編《星戰:索龍》(Star Wars: Thrawn)小說的漫畫創作。鄺志傑作品《焚城戰譜》和《靛藍》頻被海外出版社發掘,法文版已於今年1月推出,他日前亦獲邀於Belgian Days Hong Kong擔任漫畫對談活動嘉賓主持。

面對本地市場的局限,「國際化」確是產業振興的必經之路。鄺志傑表示,創作者必須放眼全球,積極與國際出版機構合作,「團隊協作很重要,現代漫畫創作已超越個人單打獨鬥的階段,需整合編劇、畫師與營銷專才,形成協作體系。」為此,他呼籲政府與社會各界從政策、資金與市場培育等多方面提供支持,並建議投資者以更長遠的視角看待漫畫產業的發展潛力。Man僧則進一步指出,香港亟需建立完整的動漫產業生態,「我們需要產業推手來整合資源,構建從數字平台、動畫製作到IP開發的完整產業鏈。」

展望未來,港漫的振興不僅需要創作者的自我革新,更有賴於完整產業生態系統的支持。從政策扶持、資金投入,到建立本地數位平台與動畫產業鏈,系統性的布局是將創意轉化為持久文化實力的關鍵。唯有匯聚創意、科技與產業之力,以在地情懷為根、國際視野為翼,港漫才能在新時代的浪潮中突破重圍,書寫屬於自己的嶄新篇章。

讀文匯報PDF版面
評論(0

0 / 255

顯示更多...
相關推薦
評論成功,請等待管理員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