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閱讀邏輯變革下的港漫出路 強化角色屬性 保留情感深度

2025-11-19 04:07:58 副刊
●周文鵬提出,漫畫的閱讀邏輯已從追求情感沉浸轉向屬性優先。 丁寧 攝
●《回憶見》具有強烈本地特色。
●Man僧主筆改編《星戰:索龍》小說的漫畫創作。
●《靛藍》是關於探索與尋獲的科幻冒險故事。
●《焚城戰譜》故事發生在充滿秘術與異獸的虛構國度。

當代漫畫讀者的需求正經歷深刻變革。台灣中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周文鵬在「國際漫畫家大會」上提出,漫畫的閱讀邏輯已從追求「情感沉浸」轉向「屬性優先」,漫畫家應積極擁抱這一變革,在滿足碎片化閱讀的同時保留情感深度。這一觀點或可為正處於探索期的港漫,提供值得參考的受眾洞察與創新方向。

周文鵬指出,過去漫畫吸引讀者的核心在於「共享體驗」——讀者通過角色成長和情節推進,與虛擬人物建立情感連接。這種沉浸感甚至可延伸至周邊產業:消費者購買角色周邊,本質上是在維繫與「遠方朋友」的情感紐帶。「然而,當代作品卻呈現以下特點:一是角色屬性凌駕於劇情邏輯,讀者更關注角色是否具備『萌點』或『梗』,而非行為是否合理;二是記憶碎片化,數字閱讀的普及削弱了讀者對連續劇情的記憶,條漫的滑動模式、短章節更新,使讀者更易記住『高光時刻』而非故事全貌;三是讀者對漫畫的『解離式接受』,將作品拆解為獨立片段,如搞笑橋段、CP互動等,而不再將其視為一個必須從頭讀到尾的故事。」

創作順勢而變 產業蘊藏新機

此變化並非偶然,是數字閱讀、娛樂多元化及疫情隔離等多重外力疊加的必然。周文鵬解釋,手機消解了漫畫的「冊數感」,讀者難以構建完整敘事認知;娛樂選擇激增,漫畫不再是情感聯結的唯一載體;疫情則進一步加速內容消費的碎片化,推動讀者追求即時滿足。這一趨勢正深刻影響創作與產業。「如創作層面,角色鮮明、劇情限制低的作品更易受歡迎;聲優產業價值提升,因其能通過個人魅力補足角色邏輯的薄弱;『正劇』比例可能下降,而遊戲改編漫畫或成為填補劇情需求的重要載體。」同時,漫畫受眾也已分化,創作者需針對性設計——如條漫可強化單元劇模式,長連載需注重「氛圍標籤」。此變局中也蘊藏機遇:港漫的寫實風格可能因差異化而迎來新空間,推廣上亦可借助VTuber等虛擬偶像放大角色魅力。

面對「此變化是好是壞」的追問,周文鵬認為,關鍵不在評判優劣,而在於理解並運用規律。真正的挑戰在於:如何在滿足碎片化需求的同時,守護漫畫的情感深度。答案或在於「雅俗共賞」——既提供即時吸引的角色魅力,也不放棄講好一個完整的故事。「我們既要正視變革,也需堅信:只要角色仍能成為讀者的『朋友』,漫畫就永遠不會失去它的靈魂。」

讀文匯報PDF版面
評論(0

0 / 255

顯示更多...
相關推薦
評論成功,請等待管理員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