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零售企業正在藉由跨境支付平台「走出去」捕捉數碼經濟中新機遇。國際數碼跨境支付平台PayPal昨發布最新「Global Beat」跨境交易報告,顯示2024年4月至2025年3月期間,港企透過 PayPal 促成逾7,000萬宗跨境交易,帶來數十億美元營業額,進一步體現香港作為亞太區重要跨境電商市場的地位。於此同時,除了傳統熱門的美國市場外,港企正積極開拓東南亞、中東等新興市場。 ●香港文匯報記者 孫曉旭
PayPal中國香港、韓國及中國台灣市場主管傅孟瑳表示,跨境支付的安全性與便捷性仍是消費者最重視的環節,現今消費者追求可信、安全、高效且方便的交易體驗,而個人化服務亦逐漸成為主流趨勢。他強調「以消費者為核心」是關鍵,香港商家需更深入理解目標市場的支付習慣與消費偏好,例如歐洲消費者傾向使用本地化支付工具,而東南亞市場則對部分企業移動端便捷支付需求高。
關於新興技術應用,傅孟瑳表示,已觀察到美國市場開始探索加密貨幣等支付方式,但實際交易流程仍存在效率與穩定性挑戰。他認為,新興支付技術的發展需時驗證,現階段PayPal將持續優化基礎設施,協助商家應對不同市場的支付偏好。
逾2500萬海外消費者購港商品
報告顯示,香港在全球數碼經濟中的地位持續提升。於報告期間, 逾2,500萬名來自各國的消費者從香港商戶購買商品,其中以美國(總消費額逾16億美元)、德國(逾 6.34億美元)及英國(逾3.42億美元)消費者為主。跨境購物的消費者主要熱衷於遊戲、電腦及軟件、綜合零售、時尚服飾,以及玩具及美妝等類別。香港商戶亦與澳洲、加拿大、法國、意大利、日本、墨西哥、西班牙等市場保持緊密往來。
報告指出,遊戲產品在香港跨境出口中表現最突出。期內,香港的遊戲產品錄得超過1,320萬宗跨境交易,交易總額逾5.58億美元。電腦及軟件類別緊隨其後,交易總額達 4.64億美元,交易量約1,050萬宗。綜合零售(類別包含日用品及其他零售商品)則錄得逾940萬宗交易,交易總額達5.03 億美元。美國消費者對上述三大類別需求最強,總交易量逾1,500萬宗。英國及德國消費者購買需求亦位於前列,展示香港商品在歐洲市場的強勁吸引力。
報告亦發現,人工智能(AI)應用正快速融入跨境電商場景,例如協助消費者篩選商品、提供個人化推薦,甚至於支付流程中即時顯示優惠資訊。傅孟瑳表示,AI技術已成為商家提升轉化率的關鍵工具,尤其在移動端購物場景中,能有效縮短決策時間。
彈性調整商品策略與區域布局
此外,「先買後付」(BNPL)服務在歐美市場需求旺盛,香港商家雖暫未能在本地使用該服務,但出口至海外時已可透過PayPal提供此選項,以迎合當地消費習慣。傅孟瑳建議,中小企應善用支付平台提供的市場洞察,靈活調整資源分配,進一步擴大跨境業務版圖。他續指,香港現有逾4萬家中小企業及跨境電商透過其平台進行交易,儘管美國、德國與英國仍是主要出口市場,但企業正積極開拓東南亞、中東等新興市場,以分散關稅與貿易環境變動的風險。他表示,商家不再依賴單一傳統市場,而是彈性調整商品策略與區域布局,例如將供應鏈延伸至東南亞,或透過德國切入歐盟消費圈。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