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來論 | 堅守民主正道 共譜香港由治及興新篇章

2025-11-18 10:22:26 來論

文/盧業樑

國務院新聞辦發布的《「一國兩制」下香港的民主發展》白皮書,以詳實歷史事實和清晰法理邏輯,釐清了香港民主發展的來龍去脈,為香港民主重回正軌、行穩致遠提供了根本遵循。回顧香港民主發展歷程,殖民時期的虛假繁榮、黑暴事件的深層本質、新選舉制度的實踐成效,都清晰昭示:只有堅守「一國兩制」原則底線,踐行以民為本的優質民主,香港才能真正實現長治久安與繁榮發展。

一、殖民統治下的香港:民主的真空地帶

香港在英國殖民統治的一個半世紀裏,所謂「民主」只是鏡花水月。正如1992年11月20日《明報》社評《殖民地上,決無民主 如有民主,非殖民地》尖銳指出:「英國佔據及統治香港一百五十年,始終不推行民主政治」,「殖民地上可以有自由、人權、法治、區域性地方行政權、繁榮、穩定,卻不可能有民主。因為倘若真由人民作主,組織政府,那便是獨立,哪裏還有外國宗主國總督、高官容身之所」。這一論斷精準戳破了英國殖民統治的專制本質——民主與殖民統治從根本上互斥,凡殖民地必無真正民主,若有民主則不再是殖民地。

英國通過《南京條約》《北京條約》《展拓香港界址專條》等不平等條約侵佔香港後,建立的是典型的殖民專制體系。在香港156年殖民統治期間,其中1842至1985年的144年,立法局議席全由港督委任,毫無民主成分,政治實權由港督掌控。與今日香港特區行政長官不同,香港總督受英國皇室委任,手握所有權力,只須接受行政和立法兩局諮詢;而英資洋行則佔據行政、立法兩局議席,其中以怡和及滙豐勢力最大。當時重要決策均由「總督會同行政局通過」後才能執行,行政局的地位極具權威性。當時怡和及滙豐等大財團都有代表在行政局做當然議員,因此他們能夠早着先機,優先知道港英政府的未來部署和施政機密,便利他們擬定策略。港督麥理浩曾於1979年一次會議上說:「實際統治香港的是馬會、怡和、滙豐和港督府,不分先後。」雖似戲言,卻反映了英國殖民統治的本質:香港實際上是由利益集團共同操控的。

此外,種族歧視也是殖民統治的鮮明烙印。從1840年代初起,港府即實行種族隔離、分區而居的政策,將中環維多利亞城中心劃為歐人專屬居住區,迫令該地華人遷居太平山街一帶。1888年,為防止華人業主勢力過度擴張,港督德輔制定了《保留歐人區條例》.規定在威靈頓街和堅道之間的地區內只許建造歐式房屋,並限制居民人數,以防華人遷入。1904年,港府通過《山頂區保留條例》,禁止華人在山頂區居住,使山頂成為西人的專區。直到1946年,上述法例才被完全廢除。

若非中英談判香港回歸,港英政府從未實現過給予港人民主選舉。而殖民統治末期,英國政府突然「轉向」——彭定康出任港督後,不顧《中英聯合聲明》原則、不顧與基本法銜接的共識,拋出所謂「政改方案」,企圖大幅擴大直選議席。這並非為香港推行民主,而是「要在九七之後的香港政制中盡量加入民主的因素」,本質是干預中國內政,試圖將香港打造成「獨立或半獨立政治實體」。歷史已然證明,英國殖民統治從未給香港帶來真正的民主,反而成為香港民主發展的歷史障礙。

二、黑暴事件的真相:顏色革命的拙劣表演

2019年爆發的黑暴事件,被反中亂港勢力包裝成「爭取民主」「公民抗命」的運動,實則是一場由外部勢力操弄、反中亂港勢力主導的顏色革命,其手法與歷史上的外部滲透一脈相承,給香港帶來了深重災難。

這場顏色革命有着清晰的「外部基因」。美國國家民主基金會(NED)、國際共和研究所(IRI)等機構長期資助反中亂港勢力,為其提供資金、培訓和指導——正如美國國防部中國事務顧問白邦瑞公開承認,美國政府向「港獨」分子提供了數百萬美元資金。更值得注意的是,黑暴勢力的運作模式與「阿拉伯之春」「烏克蘭顏色革命」如出一轍:從宣傳口號的設計、網絡輿論的煽動,到街頭活動的組織,甚至使用的培訓教材,是「一套教材教了3個地方」的教科書式顏色革命套路。前解放軍空軍大校王湘穗曾指出,香港黑暴的「宣傳資料和烏克蘭、埃及的一樣,這與背後的組織集訓有關」,印證了外部勢力長期布局的事實。

2019年,反中亂港勢力以「反修例」為幌子,行分裂國家之實。他們公然鼓吹「香港獨立」,在街頭揮舞外國旗幟,衝擊中央政府駐港機構和香港立法會——2019年7月1日,暴徒暴力攻佔立法會大樓,在主席台展示港英旗幟,毀壞立法設施,上演了踐踏法治的醜陋一幕。黑暴分子的暴力行為愈演愈烈:破壞147個鐵路車站、癱瘓香港國際機場運作、襲擊員警和無辜市民,導致逾1200間店舖遭損毀,眾多市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受到威脅。所謂「公民抗命」不過是暴力犯罪的遮羞布,反中亂港勢力甚至煽動「違法達義」「暴力是解決問題的選項」「留案底令人生更精彩」等謬論,裹挾青少年參與違法活動,徹底背離民主精神與法治原則。

這些行為的本質,正如白皮書所指出的,是「以爭取『民主』為名,行分裂國家、顛覆政權之實」。反中亂港勢力與外部敵對勢力勾結,企圖將香港變成「顏色革命」的橋頭堡,破壞「一國兩制」實踐,阻礙中國發展。他們的所作所為不僅未給香港帶來任何民主進步,反而導致香港經濟衰退、社會失序、民生受損,成為香港民主發展的「絆腳石」。

三、優質民主的實踐:由治及興的堅實根基

經歷黑暴事件的陣痛後,中央政府審時度勢,採取一系列標本兼治的舉措:制定實施香港國安法,築牢維護國家安全的法律屏障;完善香港選舉制度,堅定落實「愛國者治港」原則,推動香港局勢實現由亂到治的重大轉折,為優質民主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回顧殖民時期,港人連選舉港督的權利都被剝奪;如今,我們不僅能投票選出立法會議員,更能通過選舉參與香港治理,這是「一國兩制」帶來的民主進步,是無數人努力爭取的成果。即將到來的選舉,是香港優質民主的又一次重要實踐:投票不僅是行使個人權利,更是承擔社會責任——我們可以通過選票,選出真正為香港謀發展、為市民謀福祉的代表,讓立法會更好地反映民意、匯聚民智、凝聚民心,推動香港解決住房、就業、青年發展等深層次矛盾。

優質民主的建設離不開每一位市民的努力。我們應認清反中亂港勢力和外部敵對勢力的真實面目,自覺抵制「殖民民主」「街頭暴力」等錯誤思潮,以實際行動守護香港的民主成果。無論是青年學生、商界人士,還是基層市民,都應積極參與到民主實踐中來——用選票表達對優質民主的支持,用參與推動香港的繁榮發展。

(作者為全國政協委員、香港中國經濟文化發展促進會會長)

責任編輯: 張岩
評論(0

0 / 255

顯示更多...
相關推薦
評論成功,請等待管理員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