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中藥治療 從腎論治

2025-11-18 04:05:32 副刊

《素問·上古天真論》中提到,「七七,任脈虛,太衝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中醫認為,女子49歲開始,氣血虛衰,天癸枯竭,月經停閉,故而出現形體衰老,不再具有生育能力。中醫稱此階段為「經斷前後諸證」,核心病機為腎氣漸衰、天癸將竭,陰陽失衡。腎精虧虛是根本,常累及心、肝、脾,衍生不同證型:腎陰虛為主者多見潮熱盜汗、五心煩熱、口乾咽燥、腰膝酸軟;腎陽虛為主者則畏寒肢冷、精神萎靡、夜尿頻多;腎陰陽兩虛者兼有上述寒熱錯雜表現;還常兼肝鬱氣滯(煩躁易怒、胸悶脅脹)或心脾兩虛(失眠健忘、神疲乏力)。

在臨床治療時,當從腎論治,並以「調補陰陽」為總治則,再結合臨床表現辨證論治兼顧其他臟腑。根據筆者經驗,腎陰虛的患者宜滋陰養血益精,藥用阿膠珠、當歸、女貞子、墨旱蓮、枸杞子、黃精等;腎陽虛的患者宜溫補腎陽,藥用淫羊藿、菟絲子、韭子、補骨脂等;陰陽俱虛的患者宜陰陽並補,藥用巴戟天、菟絲子、淫羊藿、熟地黃、黃精、枸杞子、知母、山茱萸、茯苓及山藥等;肝氣滯鬱的患者宜行氣解鬱,藥用柴胡、陳皮、川芎、香附、枳殼、薄荷等;心脾兩虛的患者宜用養心安神的茯神、香附、大棗、白朮等。

本例患者處於圍絕經期,由於腎氣漸衰,導致心脾兩虛,肝鬱氣滯,從而出現失眠、抑鬱症狀。筆者通過辨證論治,用藥以養心安神、疏肝健脾、滋陰補腎為主,通過六周的治療,患者症狀明顯改善,療效滿意。

讀文匯報PDF版面
評論(0

0 / 255

顯示更多...
相關推薦
評論成功,請等待管理員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