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之境(原名趙志軍)
在我畫展開幕前夕,恩師杜大愷先生以82歲高齡,專程從北京親臨指導。先生對展出的每件作品都細細觀摩,並予以深刻點評與悉心點撥,令我感動至深。作為學生,每每回想起與先生結緣的往昔時光,感懷之情便滿溢心間。
2009年,我有幸通過幾位博士後的引薦結識杜老,他們堅信杜老能改變我的繪畫語言和表達方式。杜老師當時就指出,我的畫作雖好,但若固守傳統,藝術之路將難有突破。這一席話,如同明燈,照亮了我前行的方向。2011年9月,我在清華大學訪學期間,正式師從杜老師,這段經歷成為我藝術生涯的重要轉折點。今天,藉着這次展覽,記錄下杜老師的諄諄教誨,並分享他對我的藝術評價與期許。
杜大愷老師在我的畫展開幕講話中,首先回顧了我2011年在清華大學的訪學經歷。他強調,這次展覽是我十幾年來追求藝術的一個成果,見證了我從內蒙古草原到移居地香港的成長軌跡。杜老師認為,這兩個地方——草原與海洋——是我藝術創作中最深刻的自然元素。草原的遼闊與海洋的深邃,不僅塑造了我的視野,更賦予我的作品一種獨特的壯美與深遠。他指出,我的水墨作品在近年來呈現出更現代和抽象的傾向,這反映出我移居後的成功轉變。杜老師以專業的眼光分析道,這種轉變並非偶然,而是源於我對自然與人生的深刻體悟。他舉例說,我的作品中,草原的蒼茫與海洋的浩瀚交織在一起,形成了一種動態的平衡,既保留了傳統的筆墨韻味,又融入了當代的視覺語言。這種創新正是杜老師一直倡導的「藝術與時代同行」的理念。
隨後,杜老師對我的具體作品進行了細緻點評,他的每一句話都如醍醐灌頂。例如,在評價一幅以自然山水為主題的畫作時,杜老師指出:「自然存在狀態會給人更多精神上的啟迪,畫得非常好。突出的優點在於選材構圖非常出色。」他進一步分析,《天問·源》系列作品是我後期的創作,靈感來源於對太空的印象。杜老師認為,太空作為主題,本身具有無限延展的可能性,因為科學尚未給出合理解釋,這為藝術提供了廣闊的想像空間。他建議道:「形式上可以再抽象一點,因為每個人心裏對太空的印象都是抽象的。我們可以努力做到無相,摒棄具體的細節,讓觀眾在心理上產生更多期待。」杜老師強調,抽象不是簡單的簡化,而是通過創造性處理,讓作品超越表象,觸及靈魂。他舉例說,我的花卉作品,如荷花節上的小寫意,展現了我的基本功底,在處理色彩和結構時,可以更大膽地追求自由。例如一幅以桃花為主題的作品,杜老師指出它與傳統花鳥畫有顯著異化,讓人聯想到梵高的筆觸,但又保留了中國畫的韻味。他認為,我的作品中,對色彩的運用愈來愈大膽,藍色背景的微妙變化能讓花朵更顯鮮艷跳躍,這反映出我對視覺語言的深入探索。 (待續)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