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西城
十九世紀中葉,香港有戲院出現,公演粵劇者稱大戲院,播映電影的叫影畫戲院。上世紀五十年代我家順德女傭卿姐常帶我往西環太平戲院看粵劇,對我,這是一樁大事,我家在北角,去西環要轉兩輪電車,勞師以襲遠,無乃不可乎?苦也!大戲院通常下午7時開鑼,11時許散場,正好趕上尾班電車。偶有日戲,一點開場,5點歇鑼鼓,觀眾不多。辛亥革命前後,重男輕女風氣盛,粵劇只有男班,省港大罷工後方有全女班,後又行男女合班,名角男有馬師曾、薛覺先;女有蘇州妹、李雪芳,歌藝出眾,各擅勝場。到我跟卿姐往太平戲院看粵劇時,已易為新馬仔(新馬師曾)、芳艷芬。
太平戲院是有名大戲院,在德輔道西近石塘咀,電車可抵戲院大門,格式仿舊日廣州大戲院,座位多,樓上正面為廂房,兩房為散座,樓下前半設酸枝貴妃床、後半為散座,3樓全是散座,票價不便宜。老闆源杏翹善經營,邀請粵劇名班、北平京劇名伶梅蘭芳、程硯秋等演出,票價高至二三十元港幣,依舊座無虛席。相傳新馬師曾每有京劇名班來太平,必入座觀摩偷師。
卿姐亦攜我到高陞戲院看戲,位在皇后大道西,跟國家醫院望衡對宇,高陞戲院專演粵劇名班,跟太平戲院競爭激烈,面積頗大,座位則少於太平,設備亦稍差,只是交通較便,觀眾不少。1935年,銅鑼灣出現了利舞臺戲院,在波斯富街街口,地近跑馬地,電車、的士都可直達,交通最便。設備較新、座位舒適、票價分等,按號入座,粵劇名班多移師於此。利舞臺日間亦放電影,多是外國片。九龍方面,彌敦道有普慶戲院,乃九龍地區唯一演出粵劇的戲院,省港名班每於香港太平、高陞兩院演出後,多會移師普慶戲院演出以饗九龍戲迷。因是二輪搬演,票價較廉,觀眾自不少。戲院乃舊式建築,座位不多,格局亦略遜太平、高陞兩院。不少戲迷,環境不佳,寧可花錢渡海捧場。
這四家大戲院,除普慶外,我都曾留下屐痕,要我選其一,當是利舞臺。梳起不嫁的卿姐,在我十歲時,離開我家。六十七年了,始終未晤一面,香港地少,無緣也難相逢,我萬分掛念她,真的!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