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小欣
「進念·二十面體」藝術總監胡恩威創意無限,破格打造摩登粵劇《頂頭鎚》,大膽結合足球與粵劇,實行唱唸足球,他形容這是一場香港式粵劇實驗,帶着痛感的、義無反顧的衝撞。是一場美妙的Fusion(融合),在台下看時,感動了。
監製陳善之組織的演員陣容,本身也是一場實驗,年輕粵劇演員與身經百戰的衛駿輝,以及從未接觸過大戲的黃德斌,不協調?正是這種不協調,撞擊出張力。
《頂頭鎚》 原是香港話劇團陳敢權的劇本、高世章作曲的音樂劇,胡恩威則改用粵劇手法,向為中國體育史寫下光輝一頁的球王李惠堂及他帶領的中國足球代表隊致敬。故事講述1936年中國足球代表隊從逆境中頂硬上,最終躋身德國柏林舉行的第十一屆奧運,為國爭光,成為第一隊登上國際舞台的中國國家足球隊。
由黃德斌飾一代球王李惠堂,粵劇名伶衛駿輝穿上短褲球衣反串足球員,靚靚花旦梁非同演愛國文青煥璋,從未演過粵劇的黃德斌,唱粵曲帶點生硬,卻也是亮點。
音樂總監楊健平創作該劇劇本,這位年輕作曲家守正創新,劇本有唱、有唸、有全新作曲。劇中演員邊唱邊踢波傳球,最後一場,全體演員足球裝束插上令旗齊唱《得勝令》,運動加粵劇,和諧的混雜。
現場派發久違的「戲橋」,這是舊時戲院或粵劇團在開場前派發給觀眾的宣傳單張,牽起一份懷舊情懷,介紹故事背景及核心成員的創作意念外,更為劇中出現的廣東俚語淺釋:噏、撻Q、Delay no more、慳啲啦、一個頂十個、巴屎閉、沙塵、架勢,令不諳廣東俚語的觀眾睇得更投入,更有趣味。
評論成功,請等待管理員審核...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