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達智
黑格爾說過:「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恨,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愛。」
本文無關愛,也無關恨,有關的是機會:得着?還是擦身而過?必有因由。
筆者曾獲機會被外貿抽紗公司揀選,出任山東分公司顧問,籌辦將過去抽紗(人手製作蕾絲)放在枱布、被袋、床冚、枕頭套、襟巾、手帕等方面用,轉化成時裝。這舉動,除了山東,還有另外兩個生產抽紗的中心參與:上海、廣東。同時被邀請參與的還有另外兩位香港時裝設計師:前輩劉培基先生(上海)及林國輝先生(廣東)。兩位是當時得令、本港最頂尖的時裝人物,少不更事的在下,當時入行剛滿5年,能否勝任容後考驗。掛上心頭,始終摸不着頭腦︰何解偏偏選中我?
最終盤算出一點端倪,當年國家外貿運行幾乎必經華潤集團,中藝公司跟華潤關係千絲萬縷。1984年廣州白天鵝賓館一周年慶典,除了香港時裝設計師提供系列參與廣州有史以來首次時裝表演,朱玲玲女士更邀請在下,為華潤旗下中藝發售法國名師Pierre Cardin的中國生產服裝,統籌一組具系統性的服裝排序展出。眼前的服裝雖多,以單件為主,實非具系統性的時裝系列。筆者得特權,將白天鵝酒店中藝公司店內陳列的服裝舞個天翻地覆,終於排列出30套完整服裝,附帶飾物鞋襪及演出伴樂,完好呈獻。
這之後,好幾次被中藝公司邀請領導一組當時剛萌芽、具備非常優秀條件的模特兒明日之星,包括馬詩慧、琦琦等,結伴前往新加坡、東南亞,以及多個內地新銳城市,展示中藝商品結合在下設計的服裝系列。至1987年初,中藝發出邀請前往山東青島,為抽紗時裝出發到國際時裝舞台展示作前期工程。
過程既興奮,亦是熱烈的學習,趁隆冬農閒時分,走遍半個山東,探訪擁有製作抽紗實力的城鄉單位,學習不同種類源自歐洲的手工蕾絲、手勾線花、手織毛線掛氈(Tapestry)等等在歐洲漸漸失傳的工藝。中國工業化迅速發展,這類極品工藝漸行漸遠,今天已成鳳毛麟角頂級精品。更發現,當時能在山東找到的抽紗品種比上海及廣東更豐富,製作時裝起來變化五花八門,成品更多樣化。終於成功爭取,1989年春天,山東抽紗轉化成時裝系列「工農兵」,踏上香港時裝周舞台,獲得極大成功。
多年前協助組合Pierre Cardin演出系列純粹舉手之勞,誰知這個機會帶領我前往從不認識、從未想過的精銳手造蕾絲領域,編織了在下其中一道豆芽夢彩虹 。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