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科大學者蘇慧:希望「全球零碳轉型中國方案」可在COP30提出
【編者按】全球矚目的第三十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30),今天起正式於巴西貝倫(Belém)召開。十年前,大會通過了《巴黎協定》,提出將全球平均氣溫升幅限制在工業化前以上1.5°C,作為應對氣候問題設定目標框架。然而,十年過去,暖化仍持續不止,2024年全球氣溫見歷史新高,1.5°C界線首次失守,加上今年美國再次退出巴黎協定、特朗普意圖否定氣候變化等國際風波,緩解氣候困境的努力正面臨嚴峻挑戰……
世界各地遭受極端天氣愈見頻繁,氣候已是大眾深切「有感」的議題。香港文匯報今日起推出系列報道,從科學家、倡議者、政策應對等不同視角,剖析本港結合科研技術減緩碳排放,以及應對各種氣候衝擊的工作,期望能於更多讀者心中埋下種子,更關注氣候危機。
專研氣候變異與氣候變化的香港科技大學學者蘇慧,將以科學家身份參與是次氣候變化大會。目前,她正致力推進人工智能氣象科技,同時背靠國家航天發展,透過在「天宮」空間站搭載溫室氣體探測儀,推動全球碳排放監測與核證。蘇慧近日在接受香港文匯報專訪時強調,國家近年在新能源轉型方面取得了矚目成就,既減少碳排放,亦能保持經濟發展,為世界帶來了一場「雙贏」的典範。在昔日長期以西方為主導的減排路徑上,蘇慧尤其希望中國能在是次氣候大會上,向各國提出一個「全球零碳轉型的中國方案」,引領世界應對日漸迫切的氣候變化危機。
●香港文匯報記者 姜嘉軒
氣候變化從來不只是環境與科學的議題,經濟與政治更是當中關鍵。本身為港科大土木及環境工程學系講座教授及太空科學與技術研究院院長蘇慧表示,過去國際社會已普遍認識到減排的重要性,關注焦點在於減排的財務成本,及如何讓發展中國家經濟能繼續發展等,就此上屆大會曾討論包括通過碳交易,幫助相關國家發展或採用新能源技術,「惟如今看來,特別是以美國為首,可能對這個已不感興趣了,也不會帶頭去作出些實際貢獻……或許這一次(COP30),大家會就財務事宜提出更尖銳的問題,例如我們到底可如何實現,經濟上可行的零碳轉型方案。」
美國走「回頭路」 近年減清潔能源資金
事實上,美國近年不但縮減了清潔能源的資金,更大走「回頭路」,擴大化石燃料開採。在這國際形勢下,蘇慧深信中國可在應對氣候變化的重大議題發出有力聲音,「人類應當使用清潔能源,這是不可阻擋的趨勢,而中國正給全世界做了一個很好的例子:我們通過運用可再生能源,經濟在發展,總用電量也在增加,但是我們的排放確實在減少。」
不損傷經濟發展前提下減排放 中國樹榜樣
她介紹,港科大近日舉辦學術會議,匯聚海內外眾多科學家,探討利用衛星監測全球溫室氣體排放,「其中一位老師分享將要發表(學術)文章,顯示中國的碳排放已經往下走,甚至可說已經(碳)達峰了。這是一個很好的證明,通過能源轉型,國家能在不損傷經濟發展的前提下減少排放,為全世界樹立了非常好的榜樣。」
中國近年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
蘇慧特別指出,國家近年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不論從大學科研以至企業發展層面,均可清晰感受到箇中機遇。其中,她與科大師生夥伴共同成立的人工智能氣象科技公司星睿雲智,目前正為內地風電站部署預報系統,預測當地未來十天的風力,以及其可帶來的功率產出。公司計劃打造由多個衛星共同組成的「星座」,以觀測大氣中的水氣變化,「每個軌道平面會有兩顆(衛)星,舉例前後相差5分鐘……實際上(水氣)變化主要是由於風引起的,通過追蹤水氣的運動軌跡,就能反映大氣的風。」
她進一步說,發展風能需要準確的風向與風力預測數據,「比起只用當地風塔、氣象局數據,未來有幾十顆(衛)星的星座,可達到全球每一公里、每一小時都能提供觀測數據,讓覆蓋率與精準度都能大大提升。」該項目正順應了國家的號召,助力新能源發展。
有賴國家對可再生能源的追求,蘇慧分享市場近年的相關需求亦明顯上升。以風電裝機容量為例,中國正處於世界領先地位,「不過始終陸地(空間)有限,所以未來會更多往海上(風電)去」,而當愈往深海發展,衛星數據將成為測風的唯一手段,需求亦因此提高。
「以往談及(應對)氣候變化的路徑,雖然也經過國際共識,但總還是以西方為主導」,蘇慧強調,隨着近年中國於經濟體量,技術革新,新能源進步均是世界領先,「特別是在新能源轉型上,國家真的是全世界的一個典範,因此我非常希望在COP30,國家能夠向世界分享這些經歷,也相當於定義出了一個更好邁向碳中和的路徑,敘述更好的中國故事。」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