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公交氫巴較電巴具優勢 城巴:積極推動完善政策配套
隨着全球能源結構轉型加速,氫能產業鏈日趨成熟,其在交通領域的商業化應用正成為綠色經濟的新焦點。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正全力發展綠色和可持續金融,在推動綠色運輸方面亦不甘人後。城巴於2022年引入全港首輛氫能雙層巴士,不僅在減碳效能上表現卓越,其續航力與燃料補充效率較電動車更有明顯優勢,為香港實現碳中和目標提供關鍵技術路徑。城巴工程主管何建新在接受香港文匯報專訪時指出,氫能技術並非遙不可及的科幻概念,而是已在歐洲、日本及中國內地實際運營的成熟方案。他強調:「引進氫能巴士的實例證明,這項技術能有效應對香港複雜的路況與高能耗需求。」 ●香港文匯報記者 莊程敏
特區政府積極推動綠色運輸,計劃於2027年前投入約700輛電動巴士。為此,城巴制定相應的測試計劃,他認為相關數據正好了解電動巴士和氫能巴士的性能,為下一代電能巴士和氫能巴士制定發展方向,研發出更適合香港市場使用的巴士。測試發現純電動巴士在續航里程、爬坡性能及冷氣能耗等方面面臨挑戰。何建新分析,香港獨特的地形與氣候條件包括頻密的斜坡路段、高載客量及持續的冷氣需求,對新能源車輛的性能提出更高要求。在此背景下,氫能巴士憑藉其長續航與快速補給特性,成為補足電動車短板的重要解決方案。
收集測試數據 優化車隊組合
「我們為香港引入首輛氫能巴士,以及興建首個加氫站。希望透過分析比對氫能巴士、電能巴士,以及柴油巴士的營運數據,進行平行測試,為未來車隊的組成提供實質參考。」他續指,「若我們希望實現由傳統柴油車,『一對一』換成新能源車的目標,氫能車便成為我們的最終方向,這也是我們推動的核心目標。」
為突破氫能應用瓶頸,城巴積極推動完善政策配套。經多方游說,特區政府已成立氫能源跨部門工作小組,協調政策制定與標準統一。何建新透露,透過平行測試收集營運數據,為未來車隊轉型提供決策依據。根據特區政府規劃將於2050年希望達成碳中和的目標,而城巴則希望提前5年實現最終的目標。
從投資回報角度考慮,氫能巴士的經濟效益日益顯現。其續航里程達400公里,加氫時間僅需10至15分鐘,大幅提升營運效率。相較之下,電動巴士雖具零排放優勢,但充電設施用地與電力供應擴容問題,在土地資源緊張的香港面臨實際挑戰。
2027年前啟動新能源車輛採購
城巴已制定明確的零排放時間表,目標在2045年全面實現新能源車輛替代。何建新指出,根據香港專利巴士18年的服役期限,最遲需於2027年啟動新能源車輛採購。為此,城巴正加速數據收集與技術優化,透過樣板車運行數據改進車輛設計,推動量產型氫能巴士的研發進程。何建新透露:「這些第一代氫能巴士屬於樣板車,難免存在不足之處,需要進行調整和優化。透過這些車輛所收集到的運行數據、工程數據和維修資料,我們可以改進車輛設計,未來推出更成熟的量產型產品,更適合香港道路環境應用。」
氫能交通的發展不僅關乎環境效益,更蘊藏龐大商機。從加氫站建設、儲運技術到整車製造,整個產業鏈都將受益於政策支持與市場需求。隨着技術成熟與規模經濟效應顯現,氫能巴士的總持有成本有望持續下降,創造更佳投資回報。同時,隨着相關設施逐步完善,新能源交通將在香港佔據重要位置,改善城市環境,提升公共出行體驗,亦有望達到特區政府定下2050年實現碳中和的目標。
氫能交通商業化 拓金融業新賽道
業內專家認為,香港若能在氫能交通領域成功建立商業模式,將為綠色金融開拓新興投資標的。從債券發行到ESG基金配置,氫能項目有望成為資本市場新寵。隨着碳中和進程推進,氫能應用不僅重塑城市交通,更可能成為區域綠色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