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范長江西北考察紀念展在京開幕 部分文物首展

2025-11-08 18:26:22 文博

(香港文匯網記者李暢 實習記者王美晴 北京報道)7日,《范長江西北考察暨紅軍長征勝利到達陝北90周年紀念展》在中國記協新聞大廈開幕。展覽以300餘件珍貴歷史照片、手稿、地圖及多媒體展項,生動展現了范長江艱辛曲折而又不懈奮鬥的新聞生涯,其中部分文物資料為首次公開。多處展陳重現了范長江在《大公報》時期刊發的新聞版面,彰顯他作為《大公報》記者在中國新聞史上寫下的重要篇章。

《范長江西北考察暨紅軍長征勝利到達陝北90周年紀念展》7日在中國記協新聞大廈開幕。李暢攝

作為新中國新聞事業奠基人,范長江的傳奇歷程是本次展覽的核心,他在擔任《大公報》記者期間,撰寫了大量影響深遠的新聞報道。1935年5月開始,26歲的范長江以天津《大公報》記者身份獨行前往中國西北地區考察,歷時10個月,寫下著名的《中國的西北角》系列通訊,在《大公報》首次公開報道了紅軍長征的情況。通訊集《中國的西北角》被譽為「中國新聞通訊的不朽名篇」。

在大公報創造新聞史三個「第一」

1937年,范長江作為首位前往延安採訪的中國新聞記者,與毛澤東在窯洞作「竟夜之談」。毛澤東就中國革命的性質、任務,以及中國共產黨的總路線、總政策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等問題進行了精闢闡述。此後,范長江在《大公報》發表《陝北之行》,引起重大反響。為此,毛澤東親筆致信范長江表達感謝。

展覽還原范長江與毛澤東在延安窯洞裏作「竟夜之談」場景。李暢攝

四川省內江市范長江紀念館館長劉仕巧在展覽現場介紹,范長江一生最輝煌的階段始於《大公報》,他在《大公報》創造了新聞史上的「三個第一」:第一位公開如實報道中央紅軍長征的記者,第一位揭露西安事變真相的記者,也是第一位進入延安採訪毛澤東的國統區記者。范長江的高光時刻與《大公報》密不可分。他為《大公報》作出重要貢獻,《大公報》同樣為他提供了寶貴平台,支持他深入大西北,突破國民黨新聞封鎖,以真實筆觸呈現了紅軍的奮鬥歷程與共產黨人的人格魅力。

四川省內江市范長江紀念館館長劉仕巧在展覽現場介紹,范長江的高光時刻與《大公報》密不可分。孫志攝

展覽五部分 系統回溯長江傳奇

展覽分為五個部分。第一部分「志存高遠(1909-1935)」展現范長江從家風熏陶、求學上進,投身救亡到創立新聞理想的歷程。成年後他心繫民族危亡,為探尋真理與救國救民出路,毅然踏上西北考察的征程。

第二部分「永不磨滅的足跡(1935-1937)」回顧范長江西北考察之路。王美晴攝

第二部分「永不磨滅的足跡(1935-1937)」回顧范長江西北考察之路,他克服一切艱難險阻,率先報道紅軍長征的壯舉,揭露日寇覬覦侵略中國西北地區危局,提出民族團結的深刻見解和主張,並成為前往延安訪問毛澤東主席以及公開報道中共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的第一個中國新聞記者。

第三部分「書寫中國新聞史燦爛新篇章(1937-1952)」講述范長江冒着槍林彈雨奔波於抗日戰場等英雄事跡。王美晴攝

第三部分「書寫中國新聞史燦爛新篇章(1937-1952)」講述范長江冒着槍林彈雨奔波於抗日戰場,先後創辦「青記」、國新社、《華商報》,跟隨黨中央毛主席轉戰陝北,以及參與開拓新中國新聞事業的光輝事跡。

第四部分「中國的西北角 滄海變桑田」展現

自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在國家扶貧政策的大力幫扶下,中國的西北角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在范長江筆下富有傳奇色彩的甘南卓尼和西蒙額濟納,正是中國的西北角發生滄桑巨變的縮影。

第五部分為「不盡長江滾滾來」,為了弘揚和傳承長江精神,長江故里——四川內江創辦了范長江紀念館。李暢攝

第五部分為「不盡長江滾滾來」,為了弘揚和傳承長江精神,長江故里——四川內江創辦了范長江紀念館,汕頭大學、蘭州大學多年來舉辦「重走中國西北角」系列活動。

「范長江行動」 傳承新聞人精神

展覽在第五部分,專門介紹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連續十二年開展的「范長江行動」,其組織香港傳媒學子重走范長江之路,令范長江精神歷久彌新,薪火相傳。

展覽在第五部分,專門介紹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連續十二年開展的「范長江行動」。王美晴攝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展覽主辦方和舉辦地,中國記協的前身正是范長江於1937年11月8日發起成立的「中國青年記者協會」。由范長江名字命名的「范長江新聞獎」(後與「韜奮新聞獎」合併為「長江韜奮獎」),成為獎勵全國優秀新聞工作者的最高榮譽獎。展覽由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主辦、汕頭大學長江新聞與傳播學院承辦,截至11月30日結束。

此次展覽主辦方和舉辦地,中國記協的前身正是范長江於1937年11月8日發起成立的「中國青年記者協會」。李暢攝
責任編輯: 木羽
評論(0

0 / 255

顯示更多...
相關推薦
評論成功,請等待管理員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