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記者應約來到中山大學一間會議室時,港生姚正諾已經提前在裏面等待。冷氣調校到適宜溫度,桌上備着兩瓶冰鎮礦泉水,旁邊整齊地放着她為自己準備好的採訪提示。「參與志願者培訓的這段時間以來,我覺得最重要的是要懂得換位思考。」姚正諾笑着說。作為廣州賽區的頒獎禮儀志願者,她們暑期經歷過22天的封閉式訓練:每日從清晨集合開始,體能訓練、形體操、頒獎流程排練,一直持續至夜晚,微笑弧度、指尖動作、托盤高度等細節,都要反覆演練上百次直至形成「肌肉記憶」。「十五運會期間,一旦出現在公眾面前,我們就代表着一份形象,絕不能鬆懈。」
禮儀志願者的服務工作看似相對「靜態」,實則承受着巨大的心理與體力壓力。獎牌並不輕,一枚約重500克,團體項目頒獎時更要一次托舉數枚。禮儀志願者捧着托盤中的獎牌進場時,動作既要平穩,又要優雅,行進速度、步伐大小都需精準計算,一旦快了或者慢了,都會影響到接下來重要的頒獎環節。「以前我看比賽,只關注誰贏誰輸,現在我還會留意到頒獎環節身旁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志願者。」儘管訓練嚴苛,她仍感恩這份機遇,「能站在得獎的運動員前,見證他們的人生高光時刻,既感動又榮幸。」
家門口服務心情興奮
同樣懷着感恩和興奮心情的,還有服務於珠海賽區的香港學生許穎茵。一個多月前的十五運會群眾展演廣播體操項目決賽,至今仍是她心中難忘的記憶。當時比賽前夕,體育館內掌聲雷動,十支隊伍整齊入場。來自香港的二十名參賽隊員昂首走進賽場,在隊伍的最前方,舉着「香港特別行政區」引導牌的便是許穎茵。她挺直身姿,步伐穩健地進場,觀眾席亦對來自香港的運動員報以熱烈的掌聲。
「我當時真的很激動,覺得所有的辛苦練習都值了。」許穎茵說,舉牌志願者這個崗位看似簡單,卻是整個入場儀式留給觀眾重要的「第一印象」。從報名到面試,她與同伴們經歷了多輪培訓,從站姿、走姿到舉牌角度,每個動作都反覆演練。「每一次訓練都要保持微笑、目視前方。看似只是幾分鐘的入場,背後其實練了無數遍。」她笑着說。
這支志願者隊伍匯聚了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等九所高校的力量,成員涵蓋來自香港、澳門、廣東及海外的學生。談起心情,他們異口同聲地說「興奮」與「期待」。姚正諾笑言:「能在家門口的大賽中參與志願服務,真是很光榮。」她透露,父母雖然身在香港,但屆時也會緊盯電視直播畫面。「除了看比賽,他們也想看看我在頒獎台旁那一刻,能否站得穩、笑得自然。」
許穎茵也表示,十五運會舉行期間,家人將專程從香港到廣州和澳門觀賽。「他們知道我成為十五運會志願者後,都很鼓勵和支持。他們說,這不僅是一次難得的學習機會,也是為家鄉隊伍、為大灣區體育出一份力。」志願者們以青春之力,串聯起三地情誼,也為這場盛會注入了最溫暖的底色。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