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特稿】亞運「微笑姐」點亮志願傳承路

2025-11-06 04:27:53 要聞
●十五運會和殘特奧會廣東賽區賽會志願者培訓講師吳怡。
●吳怡(右一)為志願者示範標準站姿。 網上圖片

見到十五運會和殘特奧會廣東賽區志願者培訓講師吳怡時,她正為即將舉行的十五運會蹦床比賽忙碌準備:手機裏數十個工作群消息不斷刷新,要同時對接學生、賽會執委會與多所高校,以及輪番來訪的記者。身旁共事的曹同學直言,最佩服吳怡老師「多線作戰」卻始終從容淡定的能力,「再繁雜的事務到她手裏,都能梳理得井井有條」。

作為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全運會志願者統籌負責人,吳怡肩負着帶領近800名學生志願者奔赴賽會前線的重任。從酒店接待、賽場運行,到頒獎禮儀、媒體協調,每個環節她都要嚴格把控,不容許絲毫差錯。「每天早上八點半到崗,晚上十點才能回家,遇上緊急情況,還要額外處理二三十項專項工作。」談及高強度的工作節奏,吳怡語氣裏沒有絲毫沉重,滿是對這份事業的熱忱。

「志願者要做第二個裁判」

她介紹,學校共有748名志願者,從8月起陸續上崗,將持續服務至12月。除了統籌全局,她還兼任多個項目的領隊與主管,即便事務繁雜,她對工作細節的要求卻絲毫未減。此前進行的十五運會水球項目比賽期間,她統籌200餘名志願者,其中包括語言翻譯崗位。她對這一崗位的志願者要求很高,「志願者不能只做『翻譯員』,得提前研究水球競賽規則、熟悉裁判常用術語,要成為『場內的第二個裁判』。」在她看來,這些細節都是專業服務的核心,而學生們最終的出色表現,也讓她倍感欣慰。

「我最擔心學生覺得自己只是『工具人』。」吳怡坦言,比起完成服務任務,她更看重學生在賽事中的成長。「看着曾經膽怯、不敢主動開口的學生,如今能自信地對接外國來賓與媒體記者,是我最開心的時刻。」

十五年堅守 成導師育新人

其實,十五年前的吳怡也曾是一名青澀的志願者。2010年廣州亞運會開幕式上,作為禮儀引導員的她,站在亞奧理事會主席艾哈邁德親王身後,因電視直播中無意間展露的動人笑容而被觀眾熟知,也因此有了「亞運微笑姐」的稱號。有意思的是,當時香港文匯報還曾對這一溫暖瞬間作過報道。

「亞運的經歷讓我明白,志願服務不僅需要專業能力,更要學會站在被服務者的角度想問題。」吳怡感言,「現在的學生志願者更『全能』,他們在學校就接受系統培訓,對賽事規則和服務標準理解更深,面對各類場景也更有自信。」

從當年鏡頭前微笑的引導員,到如今幕後的統籌者與引路人,吳怡用十五年志願之路的堅守,完成了一場溫暖的志願傳承。

讀文匯報PDF版面
評論(0

0 / 255

顯示更多...
相關推薦
評論成功,請等待管理員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