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M+勞森伯格誕辰百周年展覽 探討跨地域跨時代藝術交流

2025-11-03 04:20:14 副刊
●羅伯特·勞森伯格《西藏花園歌/ROCI 西藏》1986 。攝影:Will Lytch 坦帕南佛羅里達州大學Graphicstudio供圖
●羅伯特·勞森伯格「ROCI 中國」海報 1985 。攝影:Dorothy Zeidman 羅伯特·勞森伯格基金會供圖

香港文匯報訊 M+當代視覺文化博物館將於11月22日至2026年4月26日呈獻展覽「勞森伯格與亞洲」,聚焦美國藝術家羅伯特·勞森伯格遊歷亞洲時創作及受此旅行經歷啟發的作品。展覽深入探討跨文化及跨時代的藝術交流,展出逾40件勞森伯格的作品,並精選多位亞洲藝術家的作品與其創作展開對話。展覽屬於「包陪麗、渡伸一郎展覽系列」,此系列重點介紹亞洲當代藝術和視覺文化歷史上重要的人物和時刻。

勞森伯格是二十世紀深具影響力的藝術家,其創作充滿實驗精神與好奇心。他打破藝術的既定界限,將日常物件與大眾媒體圖像融入作品,深刻影響了波普藝術、概念藝術及裝置藝術的發展。

合作是勞森伯格創作的重要核心。他曾於1975年在印度、1982年在中國,以及1980年代初在日本與當地工匠合作,每次交流均啟發他在色彩、物料及技術上的嶄新嘗試。

此次展覽是首個全面梳理勞森伯格在亞洲的足跡及其影響的展覽,涵蓋集合藝術、雕塑、攝影、畫作、版畫、紡織品及檔案資料,呈現藝術家於1964至1990年間在亞洲走訪以及舉辦展覽的歷程,探索他在中國、印度及日本與造紙、陶瓷工匠的合作。展覽還展出了勞森伯格在旅途結識的亞洲藝術家的精選作品,從中可見他與當地藝術家的交流對話。

在中國開創西方當代藝術展先河

展覽首部分側重於勞森伯格與日本的長期交流,包括1964年在東京舉行的經典行為展演,以及1980年代與滋賀縣信樂町一間陶瓷公司的實驗性合作。此部分亦介紹勞森伯格1975年意義深遠的印度之行,探討他於艾哈邁達巴德甘地修道場內一間造紙廠工作的經歷,如何令他更堅信藝術是促進聯繫與賦權的工具。該部分展出《聯合》《風帆》《日本再生陶藝作品》等系列作品。

展覽第二部分聚焦「勞森伯格海外文化交流組織」(ROCI,讀作「Rocky 」)於亞洲舉辦的項目。ROCI是勞森伯格於1984年自資發起的全球計劃,致力在冷戰晚期促進文化對話與世界和平。此計劃在11個國家及地區舉辦了展覽,包括內地的北京、西藏,以及日本、馬來西亞、墨西哥、智利、委內瑞拉、古巴、前蘇聯、德國、美國,創作受當地材料、景象及社會啟發,並在亞洲建立了重要的文化連結。當中,「ROCI 中國」(1985)成為中國首個西方當代藝術展覽。

雖然人們對ROCI的反應褒貶不一,但此計劃亦預示了1990及2000年代藝術界的全球化趨勢,並在國際關係緊張的年代提出跨文化交流的理想願景。

M+資深策展人及策展事務助理總監施羅素表示,勞森伯格與亞洲工藝傳統及文化語境的接觸交流,深深影響其創作,同時為當代藝術開拓了嶄新的可能。

羅伯特·勞森伯格基金會執行董事Courtney J.Martin表示,勞森伯格在亞洲的經歷展現了他深信藝術能夠跨越國界和挑戰傳統,這種信念不僅關乎創作形式與媒介,還在於人們如何認知和聯繫世界。「在我們紀念勞森伯格誕辰一百周年之際,這場展覽彰顯了他無畏的好奇心與協作精神如何重塑當代藝術。他留下的作品與精神持續啟發一代又一代身處與他截然不同背景的藝術家。他們以勞森伯格為榜樣,勇於冒險、建立意想不到的連結,並構想藝術在社會中可發揮哪些新作用,令其今天的影響力如同在以往一樣鮮活有力。」

讀文匯報PDF版面
評論(0

0 / 255

顯示更多...
相關推薦
評論成功,請等待管理員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