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博愛醫院推AI預警患者風險 住院平均減時25%

2025-10-30 04:50:48 香港
●新界西醫院聯網資訊科技統籌雷俊達醫生 醫管局Fb視頻截圖
●系統監察到病人有風險時,會透過手機通知醫護人員。 醫管局Fb視頻截圖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劉明)施政報告提出引進人工智能(AI)的應用,以提升病人護理的效率。醫院管理局對此積極響應,已在不同服務範疇引入相關技術,其中博愛醫院今年7月起率先在全院所有病房推行人工智能患者風險預警系統,透過AI分析病人臨床維生指數、化驗結果及病史等數據,預測病人在未來48小時內的病情惡化風險。初步試行數據顯示,應用AI預警系統可以預防病人病情惡化,讓醫護人員及早介入,有助縮短住院病人因為病情惡化而要留院的時間達四分之一,甚至降低住院病人的死亡率,故今年年底將系統推展至其他醫院。

醫管局昨日在社交平台發帖,介紹博愛醫院試行人工智能患者風險預警系統的情況,當預警系統偵測到病人可能存在惡化風險時,會隨即透過病房儀錶板及手機發出警示,讓醫護人員可以清晰及快速掌握病人病況,及時提供診斷和治療,避免等到病人出現昏迷或血壓驟降等明顯惡化跡象才緊急處理。

醫管局總行政經理(醫療信息)陳嘉賢表示,新的人工智能預警系統,會利用病人以往病歷及其住院期間每小時量度的維生指數,如血含氧量等。系統24小時不間斷運作,令偵察病人的情況較準確,當發現病人存在風險情況時通知團隊。

新界西醫院聯網資訊科技統籌雷俊達醫生形容,人工智能系統如同增配了一位護士,全年無休地協助監察醫院內所有病人的情況,令到病人的照顧、看護、觀察等各方面也做得安全及緊密,「某位病人有一個轉差的風險,它(系統)會特別提示哪些原因,例如可能驗血報告某個白血球指數高,或者現時心跳比較快,或者血含氧量踩界,會有一些解釋給我們前線同事去分析,並協助前線同事在盡早介入方面更具針對性。」

他指出,使用該系統可以減少病人病情轉差至需要插喉,或者要入住深切治療部的情況,因此整體上對病人的住院日數也有改善。

博愛醫院資深護師(內科及老人科)劉敏聰表示,曾有一位病人氣喘,護士收到系統的通知,再配合系統的訊息和病人的臨床表徵,並有懷疑敗血症的症狀出現,故馬上緊急通知當值醫生,並聯絡深切治療部和心胸肺外科醫生進行會診加快介入。

試行期93%案例需進一步跟進

系統在試行期間提出預警的病人中,有93%的病人需要進一步跟進,當中約30%要護士即時介入,例如發現病人氣道阻塞,護士會即時為病人進行抽痰和提供氧氣,而其他病人亦需要加強監察並通報醫生進一步跟進其病情,以避免情況惡化。

全院試行人工智能患者風險預警系統的首一個月,病人平均住院日數較去年同期減少25%。醫管局表示團隊將持續監察及深入分析有關數字,以進一步確認系統對提升病人護理效率的成效。醫管局將於今年年底開始,陸續將AI預警系統推展至其他醫院的病房使用。

讀文匯報PDF版面
評論(0

0 / 255

顯示更多...
相關推薦
評論成功,請等待管理員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