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香港金發局:善用「超級增值人」作用 深化與內地碳市場合作 倡港推「碳市通」聯全球 搶150萬億美元綠色機遇

2025-10-30 04:38:16 財經
●《綠色金融白皮書》在北京發布,系統梳理了國內外綠色金融的理論和政策發展,分析了綠色金融在推進全球治理、助力能源革命中的重要作用。 香港文匯報記者張寶峰 攝
●香港金融發展局副主席馮華健發表主旨演講。香港文匯報記者張寶峰 攝

2025金融街論壇年會之綠色金融平行論壇昨日在北京舉行。中外嘉賓圍繞綠色金融支持全球低碳轉型的創新路徑,及國際綠色領域合作的機遇挑戰等話題進行深入交流。香港金融發展局副主席馮華健指出,香港正從傳統的「超級聯繫人」發展為全方位的「超級增值人」,並提出通過設立「碳市通」機制、在「債券通」下開設「綠色通道」等具體路徑,深化與內地綠色金融合作,捕捉全球高達150萬億美元的氣候投資機遇。●香港文匯報記者 張寶峰 北京報道

根據國際可再生能源機構的數據,要實現1.5度的氣候目標,全球總投資需求高達150萬億美元。全球銀行、機構投資者和資產管理公司管理的資產總額約達400萬億美元,私人資本在推動可持續發展方面的潛力仍然巨大。

港綠債市場佔亞洲近半總量

馮華健於論壇主旨演講中表示,當前全球可持續金融格局分散 ,各地區分類標準不一致、對「綠色」活動的定義存在差異,缺乏統一的驗證方法。他強調,香港的綠色分類標準已與內地及國際高度對接,故認為可作為基礎,共同建立統一及更清晰的市場規則、評估方法,從而減少不確定性,讓投資者和金融機構更容易投資可持續項目。

「香港已成為亞洲最大的綠色債券市場。」馮華健指出,2024年可持續發展相關的債券發行量超過430億美元,約佔亞洲總量的45% 。為進一步擴大跨境綠色投資流動,他建議在現行「債券通」機制下設立專門的「綠色通道」,對接符合共同分類標準的綠色債券,從而更有效地將全球資本與內地項目對接。

香港一直是連接內地與全球市場的橋樑。馮華健認為,香港可以在兩方面幫助內地相關產業走出去。「首先在融資方面,可以利用香港成熟和國際化的資本市場,為中國在光伏、風電、新能源汽車等已建立全球優勢的產業,提供項目上市、融資等金融服務。我們鼓勵內地企業到香港發行可持續債券。同時支持優秀的內地綠色科技企業赴港上市,利用香港吸引國際資本 。」

倡內企南下上市引國際資本

馮華健續稱,另一方面,香港可以幫助內地企業提高ESG信息披露質量。「隨着內地企業,特別是新能源與低碳轉型領域企業加速國際化進程,符合國際主流ESG標準與氣候信息披露要求已成為『走出去』的必備能力。香港在此領域可提供關鍵性的增值服務。」

藉認證ESG報告符合國際框架

「通過香港質量保證局等專業機構,香港能夠為內地企業提供涵蓋國際標準認證、ESG報告編製、碳足跡核算等全鏈條服務。」馮華健進一步說,香港質量保證局的「綠色和可持續金融認證計劃」全面評估企業的可持續發展表現、綠色項目績效及氣候轉型策略,為企業建立符合國際規範的可持續發展框架 。

如今,在全球企業積極應對氣候風險的背景下,碳市場已成為一大關鍵戰略工具。相關市場研究顯示,到2030年,全球自願碳市場規模(不包括內地市場)預計將達100億至400億美元。同期內地市場規模預計將達到103億美元 ,凸顯了中國在全球碳市場體系中的重要地位。

「建立高效的碳市場,關鍵在於提升碳信用的互聯互通。香港在這方面大有可為。」馮華健表示,香港作為「超級聯繫人」,可以成為連接全球市場的重要通道 ,通過與內地建立一個「碳市通」機制,促進內地與香港交易的國際自願碳信用的互換性 。

科技簡化交易促碳信用流通

馮華健還表示,全國碳市場建設的意見也強調通過科技創新提升碳市場的可信性。其中,代幣化技術能夠通過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增強透明度與投資者參與度,為碳信用市場注入新動能。「香港金融管理局正積極探索該技術在碳市場的應用,借助科技手段簡化跨境交易流程,支持碳信用國際化。」

讀文匯報PDF版面
評論(0

0 / 255

顯示更多...
相關推薦
評論成功,請等待管理員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