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他鄉港聲】文旅尋根:嶺南派三高藝術

2025-10-30 04:08:26 副刊
●作者(左)與「回家——嶺南畫派港澳台海外畫家聯展」主持人任柏朝。

在文旅尋根的路上,有緣與廣州高劍父紀念館的李琰館長結緣,對嶺南派祖師爺級別的藝術家——高劍父有了更深入的認識。最近一連幾個城市奔波,我在廣州的長途大巴上睡着了……

夢中, 我從地鐵越秀公園站E口出來,沿解放北路北行三分鐘,看見灰牆黛瓦的騎樓建築。高劍父紀念館藏在商舖背後,門口「劍父」黃石碑是其標識。李館長正帶着香港嘉賓觀賞《東戰場的烈焰》復刻件,畫中燃燒的斷壁殘垣與香港歷史博物館藏抗戰照片相映,印證藝術與家國的血脈聯繫。

館內玻璃展櫃陳列着高劍父1906年東渡日本使用的牛皮畫箱,磨損黃銅搭扣留有海關火漆印。二樓「春睡講堂」復原了1923年場景:酸枝木畫案鋪着半幅《雨景圖》,陽光透過滿洲窗在青磚地投下菱形光斑。李館長介紹:「劍父先生強調筆墨當隨時代,但嶺南魂不能丟。」

樓頂「空中四合院」豁然開朗,潘鶴創作的高劍父雕像正對越秀山。復刻庭院裏的素馨花引自十香園,是居廉當年教劍父「撞粉法」的寫生模特。1938年原院遭日軍炸毀,如今素馨花依舊盛開,延續着嶺南畫脈。

西側展廳「三高藝術特展」中,1910年東京拍攝的三兄弟合影尤為珍貴。天賦異稟的三弟高劍僧23歲客死橫濱,其僅存《梅鶴圖》的「撞水法」與高奇峰《白馬圖》鬃毛技法一脈相承。

高劍父常說自己的藝術是「革命的私生子」。14歲在十香園拜師居廉時,他就用西洋透視法改造了老師的沒骨花鳥;後來在同盟會暗殺團製造炸彈的間隙,還不忘在《時事畫報》連載《新畫法》專欄。去年香港蘇富比春拍上,他1929年作的《楓鷹圖》拍出4,600萬港元,畫中蒼鷹利爪下的楓葉,其實是用日本浮世繪的礦物顏料染成的硃砂色。這種「折衷中西」的勇氣,在弟弟高奇峰筆下化作《雄獅》的鬃毛——1915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那些捲曲如鋼針的毛髮讓西方評委驚呼「東方的羅丹」。

最動人的是展櫃裏那本泛黃的《真相畫報》合訂本。1912年高氏兄弟在上海創辦的這份刊物,用漫畫揭露袁世凱稱帝陰謀,其中《時局圖》裏那條盤踞長江的「五色蛇」,讓我想起香港歷史檔案館藏的《時事畫報》原版。李館長說去年有位92歲的香港老畫家來參觀,指着畫報中《戰場殘陽》一畫流淚:「1941年我在中環金陵台看的原作,劍父先生用西洋水彩畫硝煙,卻用傳統『米家皴』畫山石,當時就明白什麼叫『筆墨當隨時代』。」

在「海外影響」展區的互動地圖上,密密麻麻的紅點標註着嶺南畫派的全球足跡。趙少昂1950年代在香港德輔道中開設「嶺南藝苑」,培養出楊善深等弟子;楊善深1960年代在舊金山舉辦的個展,讓《孤猿啼雪》成為大都會博物館首批收藏的現代中國畫。最讓我感到親切的是1970年代香港無綫電視的《畫壇巨匠》紀錄片片段,鏡頭裏趙少昂用粵語講解「蔗渣畫紙的妙用」,背景裏隱約可見彌敦道的霓虹招牌。

李館長調出一組數據:目前全球有23個國家的博物館藏有嶺南畫派作品,僅澳大利亞就有林伯墀等第三代傳人開設的畫院17所。去年主持人任柏朝主持的「回家——嶺南畫派港澳台海外畫家聯展」上,82歲的台灣畫家歐豪年帶來《觀潮圖》,畫中錢塘江大潮竟用了嶺南特有的「潑水法」。「就像劍父先生說的,『藝術要迎頭趕上世界』,」李館長指着展廳中央的AR沙盤,「現在香港中學生通過這個系統,能看到《珠江帆影》從寫生稿到成畫的全過程。」

今年春節,「嶺南畫派AI實驗室」令人耳目一新。輸入「木棉花+賽博朋克」,系統三秒生成融合「撞水法」與霓虹光影的作品。技術團隊用87幅原作訓練模型,筆觸壓力模擬精度達0.3毫米。3D打印的《雨竹圖》雕塑融合光敏樹脂與雙色注塑工藝,展現傳統技法的現代表達。

「全球水墨共創平台」基於區塊鏈技術,已吸引東京、舊金山藝術家參與。最新完成的《灣區晨曦》融合嶺南「沒骨法」與西方抽象表現主義。李館長說:「科技只是工具,創新要像珠江水容納百川。」

離館時,夕陽為鑊耳山牆鍍上金邊,與南越王博物院燈光相輝映。李館長的話縈繞耳畔:「嶺南畫派是流動的活水。」正如高劍父所言:「藝術永遠在革命,永遠在創作,永遠在進化。」

睡醒,物生。

●作者/圖片:文旅部 香港青年中華文化傳播大使 梁家僖

讀文匯報PDF版面
評論(0

0 / 255

顯示更多...
相關推薦
評論成功,請等待管理員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