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紹駿 美中公共事務協會會長
中共二十屆四中全會日前召開,為內地「十五五」規劃擘畫方向。這不僅是中國進入新發展階段的重要標誌,也是世界觀察中國未來發展路徑、評估全球格局變化的關鍵窗口。從制度邏輯、發展戰略與國際定位來看,「十五五」規劃的推出,標誌着中國式現代化進入關鍵節點。
從解決溫飽到全面小康,從融入全球到引領變革,「五年計劃」「五年規劃」體系貫穿國家發展的各個階段,已成為全球治理史上持續運行時間最長、執行力度最強、成效最為顯著的國家戰略機制。這一制度的核心價值,在於通過中長期規劃,形成國家發展的戰略共識、政策合力與執行連續性,使中國在全球動盪周期中保持方向不變、節奏不亂、目標不移。
示範高質量發展格局
「十四五」時期,內地經濟在外部環境惡化的背景下仍保持穩定增長,創新能力顯著提升,綠色發展成效突出,人民生活質量持續改善,脫貧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產業體系韌性顯著增強。這種成就表明,內地具備穿越周期的結構性優勢,為「十五五」規劃確立新目標、推動新突破奠定堅實基礎。
「十五五」時期將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戰略攻堅期,以高質量發展為主線,發展邏輯料從追求總量和速度轉向塑造質量和競爭力,從跟隨全球產業鏈轉向引領未來發展趨勢,從參與國際規則轉向推動全球規則重構。未來五年,中國在全球體系中,將由被動參與者的角色,轉變為主動塑造者和標準制定者。
「創新」被置於戰略全局核心位置。內地聚焦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命科學、深空深海等前沿科技領域的發展,推動國家實驗室體系建設和原創性研究突破、提升研發投入等,而企業料將成為科技創新的真正主體,科技成果轉化機制將全面提速。此舉不僅提升自主創新能力,也使中國在全球科技競爭中具備領先潛力。
產業結構方面,全會提出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堅持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方向,加快建設製造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交通強國、網絡強國。預料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區域將繼續發揮創新引擎作用。同時,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新型城鎮化,將成為內地經濟增長的新支撐帶。通過構建多中心、多層級、網絡化的空間格局,內地將增強經濟韌性,並實現城鄉融合、區域協調的高質量發展格局。
促進社會整體進步
全會又提出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維護多邊貿易體制,拓展國際循環,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與世界各國共享機遇、共同發展。近年內地積極建設高標準自貿區,對接「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推動中國從全球化的參與者提升為新型全球化的推動者與引領者,改革與開放將作為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動能。
民生戰略體現出中國現代化的社會基礎理念。擴大中等收入群體、發展銀髮經濟、提升公共服務體系,將推動經濟內循環形成更大動力。共同富裕被定位為長期戰略目標,旨在通過結構性改革提升社會整體發展質量,而非簡單再分配。
治理能力現代化,是「十五五」規劃能否實現的關鍵保障。數字治理、法治中國和國家安全體系將形成高效聯動,使政策執行更具精準性和前瞻性。與西方以資本和周期為主導的現代化路徑不同,中國正在探索一種以長期規劃為基礎、以社會穩定為目標、以制度創新為支撐的現代化新模式。
從全球視角觀察,「十五五」規劃不僅是一份國家發展綱要,更是對全球現代化路徑的一種新思考。全會提出的創新驅動、綠色轉型、區域協調、共同富裕與制度開放,體現了中國在全球發展格局中的新角色。當發達國家陷入治理危機和增長停滯,部分發展中國家面臨路徑選擇困境時,中國通過制度化戰略規劃提供了一個具有可持續性和可複製性的現代化樣本。
可以判斷,「十五五」時期不僅將推動中國繼續穩步前行,也將對全球發展模式產生結構性影響,促使國際社會重新思考現代化的內涵與方向。未來五年是中國展現制度自信與戰略能力的重要窗口,也是世界觀察新型現代化模式能否為全球帶來穩定與機遇的關鍵時期。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