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解析四中全會公報:構建多領域「大安全」體系 加強重點領域能力建設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趙一存 北京報道)二十屆四中全會公報提出,要推進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建設更高水平平安中國。堅定不移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治理之路,確保社會生機勃勃又井然有序。多位專家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這一目標,為新時代安全建設指明了方向。可以想見,中國今後的安全建設將重點圍繞健全國家安全體系、提升公共安全治理水平、完善社會治理體系等方向展開。公報還提出,要健全國家安全體系,加強重點領域國家安全能力建設,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完善社會治理體系。 專家認為,中國應加強重點領域,特別是產業鏈、網絡數據等關鍵領域安全能力建設,完善跨部門、跨區域協同機制,同時要構建多領域「大安全」體系,將安全建設貫穿發展全過程。
清華大學國家戰略研究院研究員錢峰向香港文匯報表示,公報中提出「確保社會生機勃勃又井然有序」,這既強調保持經濟社會的創新活力,又注重科學治理和風險防控維護秩序穩定,築牢國家安全的銅牆鐵壁,體現了總體國家安全觀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治理道路的深度融合。可以想見,為確保社會既「生機勃勃」又「井然有序」,中國今後的安全建設將會以總體國家安全觀為引領,重點圍繞健全國家安全體系、提升公共安全治理水平、完善社會治理體系等方向展開。
完善社會治理體系 統籌發展與安全
錢峰認為,要實現上述目標,首先要進一步健全國家安全體系,夯實安全治理基礎。公報提出要「健全國家安全體系」,這意味着今後安全建設的發力點將會持續完善覆蓋政治、經濟、科技、網絡等多領域的安全制度框架,強化風險預警、應急響應和協同治理機制,通過系統化、法治化的路徑,整合各部門職能,優化信息共享平台,構建橫向聯動、縱向貫通的治理網絡,既保障社會活力,又避免治理碎片化,提升安全治理的科學性與規範性。
其次,完善社會治理體系,激發多元主體協同活力。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治理之路,需「完善社會治理體系」,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推動治理模式從「被動應對」向「主動預防」轉變。一方面,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通過基層治理創新減少矛盾積累,繼續推廣「一網統管」平台,整合12345熱線、網格化管理等數據,提升公共安全治理的精細化水平,確保風險隱患早發現、早處置。另一方面,鼓勵社會組織、公眾參與治理,形成多元主體協作機制,激發起社會活力最終實現「生機勃勃」,還要通過制度化協作達到「井然有序」。
第三,統籌發展與安全,更好實現動態平衡。公報將「統籌發展和安全」列為「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必須遵循的原則之一,這意味着安全建設需與高質量發展深度融合,在推動經濟、科技等領域創新以及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的同時,統籌制度型開放與安全底線,同步防範系統性風險,確保發展與安全的良性互動。例如,在更好共建「一帶一路」過程中,既要完善並加強海外利益保護機制建設,也要通過雙邊合作以及上合、金磚、RCEP等區域合作框架,不斷拓展國際安全合作空間。
建設更高水平平安中國
大數據國家戰略計劃聯盟發起人、360集團信息保安專家鄔玉良向香港文匯報表示,「確保社會生機勃勃又井然有序」,是推進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的核心目標,彰顯了中國式治理中活力與秩序辯證統一的深層智慧。這一目標並非靜態要求,而是在總體國家安全觀指引下,實現「活而不亂、活躍有序」動態平衡的實踐方向,更是建設更高水平平安中國的題中應有之義。在他看來,中國創造的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正是活力與秩序協同發展的生動印證。
鄔玉良認為,當前國家安全內涵已從傳統安全擴展到科技、數據、生物等非傳統安全領域,「這就要求我們要建立全域聯動、立體高效的安全風險監測預警體系,加強重點領域特別是在產業鏈供應鏈、網絡數據等關鍵領域安全能力建設,完善跨部門、跨區域協同機制,形成治理合力。」同時,還要在總體國家安全觀指引下,構建涵蓋政治、經濟、網絡等多領域的「大安全」體系,將安全建設貫穿發展全過程。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