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規範星鏈刻不容緩 打擊電詐美應擔責

2025-10-21 04:21:24 評論

陳藝元

2025年年初,中泰緬聯合「斷網圍剿」緬北電詐園區,這些電詐園區大規模地使用馬斯克(Elon Musk)旗下的「星鏈」(Starlink)衛星網絡,至少8個園區配備星鏈終端,光是「KK 園區」一棟建築屋頂就有80根衛星天線。美國SpaceX公司的衛星互聯網系統——原本象徵技術創新與全球連接的成果,正被黑市改造為跨國電詐的利器。衛星信號橫跨國界,監管壁壘形同虛設,一場藉助太空科技迅猛擴張的跨國網絡犯罪,正在吞噬全球信任。

原本旨在「連接世界」的星鏈,如今卻成了犯罪分子擺脫監管、跨境作案的「太空引擎」。在緬甸,儘管尚未批准其服務,每月仍有大量終端通過泰國黑市走私入境。設備無需布線、安裝簡便,只需發電機與開闊天空便可運作。電詐園區借其「去中心化」特性規避監管,讓斷網、斷電、斷供等傳統打擊手段幾近失效。柬埔寨亦迅速成為新興電詐重地,原博彩園區藉助星鏈接入國際網絡,轉型為針對中國、馬來西亞和歐美市場的跨國詐騙集群;衛星信號漂移,令全球追蹤幾近無解。

美國聯邦調查局數據顯示,2024年,美國因東南亞電詐損失逾百億美元,2025年前三季度已逼近90億。詐騙集團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偽造身份與語音,通過星鏈的高速低延遲網絡實施「殺豬盤」、虛假投資等精準騙局。其動態IP與加密通信讓信號如幽靈般漂移,使溯源成功率從42%驟降至9%。星鏈不僅改變了通信方式,也讓跨國犯罪獲得了技術護盾,成為數字時代的「暗能量」。

與此同時,SpaceX的沉默引發廣泛質疑。美國國會已就星鏈設備的分布監管與實名機制展開調查,但企業至今未提出有效約束措施。星鏈終端無需實名驗證、不記錄地理軌跡,任何人都可匿名啟用。技術中立若脫離社會責任,便可能異化為對犯罪的縱容;科技創新若缺乏倫理約束,終將背離其造福人類的初衷。

「星鏈電詐」的爆發,揭示了美國對技術監管、科技企業約束規範的不足,造成全球治理體系的漏洞;技術進步遠超監管能力,企業利益凌駕公共安全,國際合作滯後於跨國犯罪,這不僅是技術危機,更是制度危機。當然,任何國家都無法憑一己之力封堵衛星信號、追蹤跨境鏈路;既然後果已經造成,美國應勇於直面自己的責任,各國也應願意協同發力,共同打擊電詐。

作為全球互聯網與太空技術的兩大力量,中美合作顯得尤為關鍵。中美在反電詐、網絡安全、衛星通信監管領域擁有共同責任與廣泛共識。雙方若能建立常態化溝通機制,共享衛星數據、推動設備實名制、加強跨境執法協作,將為遏制電詐、重塑網絡秩序注入新的可能。科技競爭不應掩蓋安全共識,太空合作更不應被地緣猜疑所束縛。

星鏈之下,科技與犯罪的邊界愈發模糊。唯有以國際規則約束技術之鋒,以協同合作築牢安全之盾,才能讓科技成為人類信任的光,而非罪惡的網。

讀文匯報PDF版面
評論(0

0 / 255

顯示更多...
相關推薦
評論成功,請等待管理員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