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傳承楊振寧精神 激發科教興國熱情

2025-10-20 04:46:12 評論

著名物理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中國科學院院士楊振寧於10月1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3歲。楊振寧一生以科研報國,不遺餘力推動基礎科研,與香港的教研亦有深厚的淵源,為祖國、香港的科技進步奉獻一片赤子丹心,用生命譜出一段壯麗的科學史詩。中華民族迎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科技佔據了重要位置,楊振寧的科研傳奇故事,鼓舞包括港人在內的全體國人,持續關注與支持科研工作,推動我國科研在今天洶湧澎湃的科技大潮中,走在世界尖端,堅持創新引領發展,築牢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

「功在世界、心懷家國」,可說是楊振寧一生的寫照。1922年出生的楊振寧,小時候在圖書館閱讀到《神秘的宇宙》一書,觸發了他對物理的興趣。物理這門科學,大多情況下是聽不到、看不見,卻是時刻存在,包括人們日常接觸到的光線熱力,以至浩瀚宇宙的星體移動。小小的楊振寧感受到物理世界的趣味,為他走上非凡的人生留下伏筆。

憑着出色的資質以及對物理的熱情,楊振寧在西南聯合大學理學院就讀並以優異的成績畢業。但在當年侵華日軍的鐵蹄之下,他與許多青年學子一樣,難以覓得安心做研究的地方。1943年8月,楊振寧通過了庚款留美公費生的考試,其後到芝加哥大學物理系就讀,1948年取得博士學位,繼而與同在美國的華裔科學家李政道攜手鑽研宇稱不守恒理論並發表學術論文,一同於1957年取得諾貝爾物理學獎,開創華人學者獲得諾貝爾獎的先河。

楊振寧取得諾貝爾獎,是源於他在基礎科研領域的積極投入,他獲獎後更積極提倡基礎科研。早在1972年第二次從美國重踏故土時,楊振寧就向時任總理周恩來提出,我國應重視基礎科學研究。事實上,基礎科研並非謀求近利之途,往往動用大量資源和時間投入,成果也不是如商業發明般可透過申請專利快速賺取收入,投身基礎科研有時被人戲稱為坐「冷板凳」。可是,沒有基礎科研的原理,許多高效能科技應用就無從發明並在人類生活中廣泛使用,就如光纖、流動通訊、人工智能等。

今天內地對基礎科研作出巨大支持,金額逐年遞升,2024年我國基礎研究經費為2,497億元人民幣,佔整體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比重6.91%。楊振寧當年對國家的建言甚具前瞻性,雖久處他鄉,卻一直沒有忘記自己是流着中華文化的血液,透過自己的經驗,思考怎樣為中國好、令中國強大。

至2004年,楊振寧貴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及多所大學名譽學人,仍為北京清華大學本科生講授「普通物理」一課,深入淺出講解物理基礎原理,讓青年重視科學研究的根本,樹立對科研基礎的正確態度,這股充滿熱情、永不言休的治學與育人態度,值得當代諸位科學家的借鏡。

楊振寧在1960年代起多次來港任教、開講座。1964在香港大會堂舉辦的講座,座無虛席,之後又在剛創校沒多久的香港中文大學講學,多年來的貢獻,令他相繼獲得多個由香港高校頒發的學術榮銜。他在香港留下的足跡,體現香港具有強大的集聚科研精英的吸引力。本港創新科技署2023年啟動「國家重點實驗室」重組工作,至今年初國家科學技術部共批准15所實驗室的申請,當中12所是由現有的國家重點實驗室重組而成,3所為新建,日後會改名為「全國重點實驗室」,屆時將對全球科研技術與人才有更大的容量。不過,要成就更高更強的科研水平,靠的不只是平台,同樣需要加強科學普及工作,提升公民科學素質,弘揚科學家精神,推動形成鼓勵探索、寬容失敗的創新環境。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事關現代化建設與高質量發展,是需要長期堅持的國家重大戰略。楊振寧在科研領域刻苦鑽研的態度,重視育人的精神,是本港創科發展的重要參照。

讀文匯報PDF版面
評論(0

0 / 255

顯示更多...
相關推薦
評論成功,請等待管理員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