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一份施政報告強調香港要推動航天科技發展建設,支持太空經濟。其中,由創新科技署推出的「創新及科技支援計劃特別徵集(航天科技)」,目前已提供逾1億元,支持大學六個研發項目。香港中文大學有團隊獲撥款1,899萬元,展開「集成碳衛星遙感與建模的高精度溫室氣體監測及源識別系統研究」,探索以衛星與人工智能(AI)技術,支撐氣候治理、綠色金融與應急管理。項目負責人指,此研究會利用國家重大衛星資源,實現對多種影響氣候變化的關鍵氣體的高分辨監測,並在全球提供高精度、可商業化的監測與分析服務,致力配合本港《氣候行動藍圖2050》,及國家爭取實現「2030年碳達峰、2060年碳中和」的重大目標。 ●香港文匯報記者 楊盈盈
項目統籌人、港中大太空與地球信息科學研究所所長關美寶指出,近年極端天氣頻仍,「世紀暴雨」不再罕見,這些現象均與碳排放及溫室氣體息息相關。雖然各國均認同「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但執行與驗證的透明度不高,亦缺乏可核查的客觀觀測數據。尤其針對大氣溫室氣體的衛星測量與排放清單,現時高時空解析且可及的數據仍然稀缺。
準確評估溫室氣體濃度和趨勢
為此團隊展開研究,重點進行高精度溫室氣體監測,因這是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工具,可準確評估溫室氣體的濃度和變化趨勢。關美寶介紹指,項目將依託獨有的「星載AI模組」與港中大衛星接收站,實現對全球及粵港澳大灣區的溫室氣體監測,並將建立香港衛星數據中心,開展溫室氣體監測,滑坡形變監測與土地利用變化的試點研究,當中更會積極與政府部門合作,致力拓展衛星數據的應用。
該研究計劃預計於2028年1月完成,將會完成多項重點成果,其中包括星載碳識別模組與升級版衛星地面站,可讓熱點區域的識別時間,從地面方法的數小時至數天,大幅縮短至秒級到分鐘級;香港衛星數據中心的數據獲取周期,亦從兩三周縮短至不多於3天,並可實現毫米級的形變監測,以及超過九成的土地利用變化檢測精度。
為交通保險等行業開發服務方案
本港近年積極推動太空經濟發展,關美寶指出,項目將可構建一個面向國際、提供標準化遙感碳數據產品與分析服務的雲平台,能為交通、保險、市政與能源等不同行業開發服務方案。同時,她強調項目亦將積極發揮教育作用,目標培養兼具航太科技、碳科學、可持續發展與工程學背景的跨領域複合型人才,構建面向碳中和未來的新型教育體系,形成「教育賦能—技術轉化—產業升級」的良性循環。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