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平
在香港各社區,市民總能看到關愛隊的身影。作為特區政府深耕基層治理的重要舉措,第一期關愛隊用兩載的務實堅守、用心實踐,將「關愛」二字化作看得見、摸得到的溫暖,為香江大地織就「基層民生保障網」提供有力支持。
2022年施政報告促成第一期關愛隊的誕生,以「按需服務」為核心,將資源送至社區最需要的角落,用實際行動傳遞着守望相助精神、書寫着民生答卷。截至今年8月底,452支隊伍累計探訪約58萬個長者戶和其他有需要住戶,提供約8.9萬次簡單家居或其他支援服務,舉辦約4.5萬項地區活動。
守護社區安全防線
關愛隊不僅是日常服務的「暖心人」,更是突發事故中的「急先鋒」「定心丸」。從旺角火警災民安置到觀塘大廈停電支援,從益豐大廈通宵供水到東區颱風防風助民,關愛隊始終與民政部門、區議員聯動協作,在各類突發事件中提供即時援助。比如,超級颱風「樺加沙」襲港期間,觀塘區上下一心,區議員與關愛隊提醒市民做好防風準備,颱風過後,立刻巡區並清理路面雜物,讓社區快速恢復整潔。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9月19日在鰂魚涌濱海街一個地盤驚現一枚重達千磅的二戰時炸彈。民政事務專員、警方、區議員、關愛隊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在短短1小時內實現東區35隊關愛隊集結完畢。關愛隊和警方一起冒雨逐家逐戶通知並協助附近18幢大廈、約6,000名市民在3小時內完成撤離。其間,關愛隊秉持特區政府「生命至上」的理念,在這場危機中擔當起社區的「守護者」,贏得市民理解、配合。
構建協調聯動的治理體系
作為特區政府與市民間的「連心橋」,關愛隊充分發揮「上情下達、下情上報」作用。一方面,關愛隊當好特區政府的「揚聲器」「翻譯官」,在學習理解特區政府有關政策內容的基礎上,將抽象文字轉化為生動圖片、通俗話語等,便於市民更快捷、準確理解。另一方面,關愛隊探索出「服務—反饋—優化」的閉環工作模式,從服務中收集民生訴求、發現共性問題,及時反饋給特區政府,讓基層聲音精準傳遞至政策層面,推動治理更貼合民生實際、更優化健全,讓特區政府舉措更接地氣、更暖人心。比如,博康關愛隊隊長郭宣彤帶領隊員記錄火災、失竊等事故中市民的個性化需求與建議,整理成報告反饋給相關部門,為特區政府完善規章制度提供一手依據,推動老舊小區改造。
第一期服務的顯著成效,為制度恒常化奠定了堅實基礎。比如,去年3月,「地區服務及關愛隊伍——支援長者及照顧者計劃」在荃灣及南區試點推行,截至今年2月底,兩區的關愛隊探訪或接觸超過7,200個獨居及雙老住戶、護老者和殘疾人士照顧者,轉介超過1,200次福利服務。今年4月,該計劃因運行良好得以擴至全港18區。在新一份施政報告中,關愛隊添加3隊至455隊,獲得包括可以聘用行政人員在內的更多行政支援;而且將與政府部門、公共事業機構及地區組織開展進一步聯繫和合作,結合不同的社區結構、居住環境與民生需求,為多元化、個性化服務方案提供助力。
現時,市民對關愛隊的評價也從最初的「懷疑抗拒」到紛紛點讚。第二期關愛隊已經開始穿梭在社區,用腳步丈量民情,用行動傳遞溫暖,把特區政府的施政理念轉化為市民可感的生活改善。讓我們一同期待第二期關愛隊交出更亮眼的民生答卷,讓關愛暖流持續湧動香江。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