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找古人談心】「預測誤差」產生愉悅 音樂感知中西相通

2025-10-20 04:17:20 教育
●圖為舞劇《孔子》中孔子在台上起舞的場景。 資料圖片

筆者自小五音不全,卻在小學的音樂堂異常投入,雖然經歷了快樂的時光, 卻在樂理一無所獲,直到有一次要指導學生做研究,才硬着頭皮和學生一起去了解什麼是大調和小調,音樂和情緒的關係等。

很多研究指出,小調和負面情緒有關, 但我的感受卻不太相同。我曾經覺得只是自己音樂的「品味獨特」,直至最近看到了一篇研究,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杜憶研究組發表在《Physics of Life Reviews》的評論文章,終於為我的「獨特感受」找到了科學答案,更令人意外的是這套關於音樂感知的新理論,竟與中國古人對音樂的理解不謀而合。

憂鬱小調愈聽愈上癮

這篇研究提出了一個基於「預測編碼(predictive coding)」的全新框架,打破了我們對大調、小調情緒的刻板印象。過去大家總覺得「大調=快樂、小調=悲傷」,但杜憶團隊指出,音樂引發的情緒從來不是簡單的二分法,而是大腦不斷進行「預測—誤差—獎賞」的動態過程。

聽音樂時,大腦會默默猜測下一個和弦或旋律走向,若實際聲音與預期一致,我們會感到踏實;可一旦出現意外變化,如像小調曲子末尾突然轉成大調的「畢卡迪終止」,這種「預測誤差」反而會觸發大腦的獎賞迴路,帶來驚喜般的愉悅。這也解釋了為何有些小調歌曲明明聽起來憂鬱,卻能讓人反覆循環、愈聽愈上癮。原來是大腦在「猜錯」的瞬間,收穫了意料之外的快樂。

研究特別強調,音樂感知「深受文化影響」,並非人類的「普世語言」。西方聽慣了大小調的情緒對應,可在中國傳統音樂的五聲音階裏,情緒與調式的聯繫完全是另一套邏輯。比如《陽關三疊》用五聲音階演繹離別之愁,沒有西方小調的「悲傷標籤」,卻憑藉「羽音」的婉轉,把「勸君更盡一杯酒」的惆悵傳達得淋漓盡致;而《喜洋洋》用「宮音」開頭,簡單明快的旋律不用依賴大調,也能讓人瞬間感受到喜氣洋洋的氛圍。這恰恰印證了研究中「文化塑造音樂感知」的結論: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大腦處理音樂預測誤差的方式不同,若把西方的音樂治療方案直接照搬過來,很可能「水土不服」。

辨證施樂如藥對症

其實古人早就懂得「音樂應對文化、因人而異」的道理,最經典的莫過於「孔子聞《韶》樂」的典故。相傳孔子在齊國聽到《韶》樂後,沉浸其中到了「三月不知肉味」的地步,還感慨「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

為什麼《韶》樂能有這麼大的感染力?仔細想想,《韶》樂本是上古時期頌揚舜帝德政的樂章,用的是符合華夏禮樂文化的編鐘、古琴等樂器,旋律節奏遵循「中庸和諧」的理念,既沒有過於突兀的「預測誤差」讓人緊張,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單調重複讓人乏味,恰好契合了古人「樂與政通」「以樂養心」的追求。這種「順應文化背景、契合聽者心理」的音樂設計,與杜憶研究組提出的「跨文化定製音樂治療」思路,可謂異曲同工。

再看東漢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中提到的「樂療思想」,主張「樂者,亦為藥也」,認為不同調式的音樂能調理不同臟腑的情緒。如用平和的「宮調」音樂安撫心火過旺的焦躁,用舒展的「商調」音樂緩解肺氣鬱結的憂愁。

這種「辨證施樂」的智慧,和研究中「個性化音樂治療」的主張不謀而合:現代科學提出用便攜式神經成像技術(如fNIRS)監測大腦反應,古人則憑藉經驗觀察聽者的神色、氣息調整音樂,本質上都是在追求「精準匹配」的治療效果。

未來或許能通過人工智能(AI)生成符合東方文化的音樂「驚喜點」,讓五聲音階裏的轉調、古琴的泛音,都成為調節情緒的「科學藥方」。而無論是欣賞音樂還是探索音樂治療,「適合自己文化與心境」的,才是最好的選擇。畢竟從孔子聞《韶》到今天的預測編碼,人類都是想用一段旋律,找到與自己內心合拍的那份舒暢。

●劉國輝老師

學研社成員,在各大專及大學任教心理學十多年。愛用微觀角度分析宏觀事件,為朋友間風花雪月的話題做準備。

讀文匯報PDF版面
評論(0

0 / 255

顯示更多...
相關推薦
評論成功,請等待管理員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