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說文解草】海清河晏硝煙滅 遙望繁花見英雄

2025-10-20 04:16:36 教育
●圖為木棉花 資料圖片

深秋漸寒,思春日的香港,元朗石崗的木棉樹肆意綻放,火紅花冠與澄澈藍天相映,濃烈色彩如畫般暈染街巷。

木棉,亦被稱作「英雄樹」,屬落葉喬木,最高可達25米,3月至5月花期。多數木棉開紅花,亦有橙紅、黃花植株,科學證實其為同一品種的基因變異所致。廣東涼茶「五花茶」的原料中便有木棉花。

在香港,木棉蹤跡遍布各處:荔枝角公園的木棉伴晨練市民,香港公園的紅棉引遊人駐足,旺角花墟公園因它更添豪邁,錦上路西鐵站的木棉為通勤者添暖意;銅鑼灣中央圖書館外,除常見紅木棉,還有香港稀有的橙紅木棉,與現代建築相映成趣。

追溯木棉歷史,最早可至漢代初年。南越王趙佗將其貢至西漢皇廷,古籍稱其「號烽火樹,至夜光景欲燃」。王通《元經》言「吉貝,木棉也」,「吉貝」一名暗含異域淵源,《梁書》載「西國夷」出吉貝,印證其可能來自西域:「有西國夷……其國出瑇瑁、貝齒、吉貝、沉木香。」

當年伏波將軍馬援平定交趾之亂,立銅柱作為東漢南疆邊界的標誌,這有點類似當年大禹鑄九鼎定神州的意思。「援到交阯,立銅柱,為漢之極界也。」從此之後,西南安定,按時朝貢,木棉就是這樣來到中國的。

木棉來自林邑國,大概就是今天越南南部順化一帶地區。是當年馬援立柱之地。那時的國王穿着法服,以瓔珞作為裝飾,並且用木棉作幡旗,一派異域情調。「林邑國,漢象林縣,古越裳之域,地廣六百里。馬援植銅柱之所也。其王法服,加纓絡,如佛像之飾,以吉貝為幡旗。」

喻「馬革裹屍」風骨

木棉「英雄花」的稱號,與馬援密不可分。這位東漢將領平定嶺南後北上禦敵,留下「男兒要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耳」的豪言,最終62歲征武陵蠻夷時中暑病逝。《後漢書》載其功績,嶺南百姓遂以木棉喻其風骨。

今年是抗日戰爭勝利80周年,回望近代香港淪陷的三年零八個月,東江縱隊港九大隊是唯一成建制堅持抗戰的武裝力量。元朗客家大屋適廬,曾是其營救文化界人士的根據地。1941年香港淪陷後,茅盾、鄒韜奮等百名文化精英身陷險境,港九大隊戰士百餘日內護送800餘人脫險,還營救美國飛行員、炸毀日軍油庫飛機,「劉黑仔」等戰士令敵人聞風喪膽,書寫紅色詩篇。

元代詩人陳孚筆下「遙望天邊長似火,瘴雲飛落木棉花」,盛讚木棉處處綻放之美。

除了英雄的象徵,古時木棉也是紡織原料,《通典》記載:「其華成時,如鵝毛,抽其緒紡之,以作布,潔白與紵布不殊,亦染成五色,織為斑布也。」除了紡織成白色的布,還可以進行染色。嶺南人們穿着多彩的衣物,都是木棉花的功勞。宋末元初黃道婆流落崖州時,曾「躬紡木棉花,織崖州被自給」,傳承紡織技藝。

明代黎遂球寫詩詠木棉落地:「木棉花似海棠鮮,和雨和雲睡半天。寒食過時紛自下,滿城都不解相憐。」每年春日,嶺南人會撿拾木棉晾曬。後來人們發現木棉花有藥用價值,主要是祛濕、清熱、解毒。藥食同源,或煮茶、或入藥,十分適合嶺南生活的人們。木棉花陳皮粥,以木棉、陳皮煮粥,加蜂蜜後健脾祛濕;木棉花鯽魚湯,用乾木棉、芡實等與鯽魚同煲,祛濕利水且清潤;木棉花土茯苓湯,清熱解毒,是濕熱天氣的佳飲。

如今,木棉依舊綻滿香江。從東漢馬援馬革裹屍到港九大隊守護香港,從紡織原料到養生食材,木棉在嶺南兩千年生生不息,是歷史的見證者,記錄土地的風雨榮光;是生活的守護者,以藥性滋養百姓。這朵嶺南隨處可見的花,承載着永不褪色的英雄底色,而大灣區的紅棉也將繼續延綿盛放,續寫新時代璀璨篇章。

●金夢瑤博士 香港教育大學國學中心聯席總監

讀文匯報PDF版面
評論(0

0 / 255

顯示更多...
相關推薦
評論成功,請等待管理員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