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信而有征】若此地為他鄉

2025-10-20 04:09:32 信而有征

劉征

我有一位朋友高國祥,他家的冰箱上貼滿了世界各地的冰箱貼,還有一整面牆壁,上面都是他從世界各地帶回來的星巴克杯子。據他說,星巴克在很多地方售賣的杯子都會印製當地的名勝古蹟,是很好的紀念品。

我對於旅行地沒有這樣的執念。很早之前,倒也曾經買過明信片,可是幾經搬家,那些東西都遺失了。我還記得我有一個箱子,裏面裝滿了世界各地的明信片,有一次,我從諾曼底搬到巴黎,本想着稍後再去拿回它們,可是,再也沒有回去過。後來,我就戒斷了這個習慣。每次出行,我都在心裏對自己說:「這地方也許不會再來了,要好好地感受啊!」於是,我特別偏愛獨自旅行,那時的我不屬於任何人,但屬於此地。

不過我倒有一個保溫桶,就在我現在床的對面,上面貼了「I ♥Fujian」字樣的貼紙,旁邊還有一個圓形的貼紙,是鼓浪嶼的風景畫。這些貼紙是黃遠堂糕點舖附贈的,就放在糕點盒子裏,一打開,就看到它們了。有時抬頭瞥到,人會有一種不真實的感覺,就好像不太確定自己曾經去過這個地方,但是這些貼紙又證明了確有其事。

我在想,我們之所以屢次對那些出遊地感到美好,多半是打從我們準備旅行開始,就本着擺脫現實生活的決心,那個出遊地就像一種想像,因為現實的不可更改,這種尋求離開的衝動就愈加強烈,當它真的實現了一種物理隔離,即便你所去之處無甚特別,你也十分開心。畢竟你把心安放在想像當中,那自然是可以隨心所欲的。

不過,這樣一解釋,旅行就成了一種悲觀的精神勝利法,通過暫時性的擺脫日常生活,而激發一種異己的精神本能。這麼說來,離開反倒成了一種對物質阻力的極度承認,似乎不得不通過這種方式證明一種離開的可能性。實際上,精神性倘若要真正發揮作用,最好的場景反倒在日常。我曾經讀過哲學家德勒茲的傳記,說他一生住在巴黎,很少離開,再想想他的哲學,可不就是倡導純粹精神的嘛﹗所以說,精神性可以令自己去到任何地方,這很奇妙。

我也是最近才領悟到這一點。有一天,當我忽然跑去吃消夜,那地方叫小民大排檔,一進門,就看到輕薄的塑料桌布顫動着,白茫茫一片,四壁的風扇不停擺動着。這麼一個大通間,坐滿了夜裏12點來吃燒烤的人。一下子,你就好像在旅行。因為此地讓我想起了海口的某個大排檔,也是這樣吹着野風。

然後,就在上周,依然是一個忽然的衝動,我就去了長江邊上的一個碼頭,叫做中華路一號碼頭,那外觀十分陳舊落後,且很粗糙,不過上到2樓,是一間露台酒吧Manta,在初秋的晚風當中,坐在與江水只有一壁之隔的高腳凳上,喝一杯藍檸氣泡,和陌生人聊聊天,這時候,就好像自己生活在別處,那感覺是相當放鬆的。

於是,我忽然就對自己生活的這座江城陌生起來了。我想,當我把這座城市當成一個別處、一個暫時的棲息地,然後以遊客的心態生活期間,我就重新燃起了對它的興趣,感官都清醒了。因為遊客新到某地,就會被激發出好奇心,好像這座城市是一個迷宮。我想,或許時常在心理上生活在別處,將自己所在之地陌生化,這種精神上的行為實在大有裨益。

讀文匯報PDF版面
評論(0

0 / 255

顯示更多...
相關推薦
評論成功,請等待管理員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