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濟學家 宋清輝
美國總統特朗普於10月10日通過社交媒體宣布,將對中國商品加徵100%關稅,並威脅限制「關鍵軟件」出口。這一表態令全球資本市場震盪,美股當日蒸發約2萬億美元,標誌着中美經貿關係進入半年以來最緊張的階段。在筆者看來,短期內,內地股市難免波動,但中國經濟的長期潛力與政策的前瞻性布局,或正逐步為資本市場奠定長期增長基礎。
特朗普此番親自發聲,其核心目的並非立即執行,而是「測試底線、積累籌碼」。例如,將實施日期定在11月1日,以便為月底的APEC領導人會議預留談判空間。顯而易見,這是一種帶有濃厚政治色彩的「預備性威脅」,意圖迫使中國在稀土與科技領域的反制上讓步。同時,美國還威脅限制「關鍵軟件」出口,此舉更是揭示出更深層的戰略意圖——遏制中國在人工智能、高端製造等領域的產業升級,以維護美國的技術主導權。
美元避險資產地位受動搖
在上述背景下,資本市場的反應是最直觀的信號。美股在公告當日暴跌,兩萬億美元市值瞬間蒸發,道瓊斯指數錄得今年最大單日跌幅。市場亦普遍認為,若100%關稅真正落地,美國經濟將面臨成本上升與通脹再起的雙重壓力。與此同時,美元作為避險資產的地位亦受到動搖,例如大量資金轉向黃金與債券市場,顯示投資者對貿易戰前景的深度憂慮。此外,美國農業、製造業等相關利益集團迅速反對,也表明特朗普的政策正遭遇國內壓力。在這種環境下,美國可能不得不在APEC會議前尋求策略性緩和,以降低市場與政治風險。
冀加碼支持自主可控與擴大開放
筆者看來,未來國家經濟政策或將從「自主可控」與「擴大開放」兩方面着力。在自主可控方面,政策重點或將落在關鍵軟件、芯片、高端材料等領域的技術突破與體制創新;在擴大開放方面,中國或將深化市場化改革、優化營商環境,以開放促合作,以對沖外部脫鈎影響。此舉或意味着未來中國經濟將更加注重科技創新與內需驅動,資本市場的定價邏輯也將從短期情緒轉向中長期成長。
中國資本市場呈韌性與機遇
從市場層面來看,本輪博弈對A股與港股的影響存在差異。短期內,關稅威脅將加劇波動,港股因外資佔比高、國際屬性強,對地緣政治更敏感,資金撤離風險較大。A股則以內資為主,對外部政治因素反應相對溫和,並具有顯著的「政策市」特徵。中長期來看,隨着四中全會政策相繼落地,A股有望在波動中體現出更強的「政策韌性」。從結構上看,A股資金將聚焦「安全」和「自主可控」兩條主線,其中半導體、人工智能、能源安全等板塊或具備長期配置價值,同時消費與新能源等內需板塊也有望受益於穩增長政策。港股方面,在政策穩定與開放預期大環境下,市場風險溢價有望逐步修復。在此背景下,高分紅藍籌與科技龍頭仍具中期吸引力。
一言以蔽之,中美新一輪經貿博弈的實質,是全球供應鏈與技術主導權的再平衡。短期內,股市難免波動,但中國經濟的長期潛力與政策的前瞻性布局,或正逐步為資本市場築底。未來,投資者應理性看待短期擾動,轉而應多關注國家戰略導向下的結構性機會。事實上,歷史經驗亦多次表明,每一次外部衝擊,往往也是中國資本市場新一輪成長的起點。
作者為著名經濟學家,著有《中國韌性》。本欄逢周一刊出。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