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時會問自己讀完書應不應該繼續打籃球,想透過今次全運會機會,得到延續籃球生涯的機會。」22歲的鍾志榮(雪糕)站在人生交叉點,面對着每個本地籃球青年都必須面對的現實選擇題。對他而言,今次十五運會男子U22籃球機會不僅是「一生只有一次」的舞台,更是一場關於夢想與現實的籃球成人禮。●圖/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郭正謙
學界籃球賽的興盛,與一賽難求的代表隊形成鮮明對比,甚至如果不是全運會男子籃球U22在港舉辦,港男籃U22梯隊亦未必成立,對於鍾志榮這批本地籃球新生代而言,今年全運會是絕無僅有的盛大舞台。中學就讀傳統勁旅拔萃男書院,今年亦助嶺南大學歷史性奪得大專盃亞軍,更先後效力東方及晉龍兩支甲一球隊,身為本地籃球後浪表表者的鍾志榮,卻直到今年全運會才首度正式代表港隊:「今年全運會前未代表過港隊,可能小學時有打過吓埠際賽,再加上之後疫情影響,就更少比賽機會。」連成年代表隊的比賽都少之又少,更別說是各年齡層的梯隊,今次港籃U22適逢其會得以站上全運會這個大型舞台,鍾志榮坦言深感港隊球衣的「重量」:「相對學校及球會球衣來說,港隊球衣是有些『沉重』,因為你背負的不是自己一個人的責任,而是一份香港精神,和一班隊友一起奮鬥,更加不想輸。」
體驗與內地頂尖籃球水平差距
全運會雲集全國運動精英,男籃U22港隊小組賽對手有上海及四川等強勁對手,當中有不少CBA或曾在美國、澳洲受訓過的球員,經驗和身材的差距不是一星半點,鍾志榮坦言深刻體驗到香港與內地頂尖籃球水平差距有多大:「相比起來我們經驗真的差很多,最多只是打過甲一,大部分還是學界球員,好少有機會出外比賽,對手小前鋒、大前鋒甚至控衛身高超過兩米,運動天賦亦很出色,我們對壘的確很辛苦。」除了水平差距,令鍾志榮感受最深的是何謂大賽備戰,「雖然比賽未正式開始,但單是訓練已是完全不同的體驗,我們一開始以為只是練練波再打幾場比賽,但是教練安排了很多熱身賽,甚至有機會去北京、新疆交流,還有很多準備工作例如藥檢,強度和訓練時數都非學界賽事可比,切身感受到什麼是大賽氣氛。」
隨着眼界的擴闊,鍾志榮更加意識到香港球員欠缺的不是能力,而是機會:「好記得第一場對清華大學的友賽,一開始連四分線都過不了,甚至射波都有困難,不過隨着更多比賽機會,已經慢慢適應到,之後對廣東U22更快入局,測試賽亦贏過甲一球隊,證明如果香港球員只要有更多出外比賽機會,其實是有得打。」他表示港隊的優勢在於團結和拚勁,希望藉此彌補身高差距:「我們優點是快、準、防守和拚勁,就算內線處於劣勢,我們都有信心貫徹自己打法去抗衡,無論正選還是後備,所有人一落場都會拚了命去防守。」
而中學時代被「DQ」無緣爭奪學界冠軍的經歷,亦令鍾志榮更珍惜每一次比賽機會,「以前在男拔打波,入四強入決賽是平常事,但那件事令我知道比賽機會原來可以話冇就冇,尤其是全運會這樣矚目的比賽,我們每個人都要好注意自己言行舉止,不能有任何差池。」
是否延續籃球生涯成大課題
任你在學界賽事呼風喚雨,都要面對畢業後是否繼續籃球生涯這個課題,畢竟本地甲一球隊大多只是半職業,能北上轉戰CBA的球員更是鳳毛麟角,對一眾本地年輕籃球員而言,今次全運會是一次圓夢機會,亦可能是一次「告別式」,鍾志榮表示:「以前沒有U22梯隊,有些前輩在學界打出名堂後,沒有這個機會再去展現自己,可能在上到成年隊之前已經放棄了籃球,畢竟讀完書要開始考慮一些現實問題,就算打到甲一都要兼顧工作,籃球和工作甚至兩頭唔到岸,可以再進一步去CBA真的很少很少,對一些球員來說,今次全運會可能是籃球生涯最後的光輝時刻,具有特別意義。」
面對畢業後的人生分岔路,鍾志榮希望在全運會中找到答案:「讀完書之後究竟應不應該還打籃球呢?我中學時已經在想這個問題,現在這個比賽給了我們這些還有夢想、還想打籃球的年輕人一條路,看看我的表現能否說服到一些球隊甚至是內地球隊,得到延續籃球生涯的機會,而不是讀完大學、打完學界賽大專賽就投身社會,因為由始至終我都很喜歡這項運動,不想就此放棄。」每一次起手、跑動和防守,都是他對未來前路的一次次叩問,無論最終哨聲響起後結果如何,這班本地籃球追夢者都會在今屆全運會留下屬於他們的答案。
十五運會籃球男子U22港隊名單:
黃雋羲、黃彥量、黃宇恒、高金衛、鍾志榮、盧學銘、楊博文、蔡浩東、梁子森、翟晉德、曾朗謙、鍾子豪、戴承毓、吳翊旺、倪嘉仁、吳委峻
十五運會籃球(男子U22)分組
Ⅰ組:遼寧、河南、山東、湖北、福建
Ⅱ組:浙江、江西、天津、廣東
Ⅲ組:北京、上海、香港、四川
賽程:11月10日至20日
場館:香港體育館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