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譽世界的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名譽院長楊振寧先生,因病於2025年10月1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3歲。
楊振寧,1922年出生於安徽合肥,1938年考入西南聯合大學。1945年,23歲的楊振寧作為清華大學留美公費生赴美留學,1948年獲得芝加哥大學博士學位後留校工作。1949年加入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1954年,楊振寧與米爾斯合作提出「非阿貝爾規範場」理論,被後人稱為「楊-米爾斯規範場論」,被認為是現代物理學的基石之一。1956年,楊振寧與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恒的革命性思想,並獲得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共同成為最早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國人。
著名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清華大學教授 楊振寧:我一生最大的貢獻,就是幫助中國人克服了很多年自己覺得自己不如別人的這種心理作用。
楊振寧是20世紀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之一,為現代物理學的發展作出卓越貢獻。他發現了一維量子多體問題的關鍵方程式「楊-巴克斯特方程」,開闢了統計物理和低維量子理論研究的新方向,促成了量子群這一數學新領域的興起。他在粒子物理、場論、統計物理和凝聚態物理等物理學多個領域取得的諸多成就,對推動這些領域的發展產生深遠影響。
楊振寧畢生心繫家國,1971年他首次回新中國訪問,掀起大批華裔學者訪華熱潮。此後數十年,訪學交流、資助學者、科研搭台,楊振寧為促進我國科教事業發展奔走獻策。1997年清華大學成立高等研究中心,楊振寧應邀擔任中心名譽主任,並於1999年起任清華大學教授。他致力於人才引育和學科建設,借有生之年傾畢生所學,幫助清華大學發展,報強國之志,圓強國之夢。
著名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清華大學教授 楊振寧:我雖然在美國住了多年,可是就像我的一個朋友所講的,楊振寧你血管裏頭所流的是你父親的血液,是中華文化的血液。我的終點就是我的起點,我的起點也是我的終點。我希望訓練出來未來的物理學方面,在世界上是領軍的人物。
2021年,在清華大學舉辦的學術思想研討會上,楊振寧發表了「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同途」的講話。這句話,出自50年前鄧稼先寫給他的一封信。隔空對話,是兌現摯友願你所願的約定,也是父親「有生應感國恩宏」囑託的註腳。
著名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清華大學教授 楊振寧:稼先,我懂你的「共同途」的意思,我可以很有自信地跟你說,我是以後50年,是符合了你「共同途」的囑望,我相信你也會滿意的。
(來源:央視新聞)
相關閱讀: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