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譽世界的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名譽院長楊振寧先生,因病於2025年10月18日12時0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103歲。10月18日,清華大學發布楊振寧先生生平。
楊振寧先生生平
楊振寧,享譽世界的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名譽院長。1922年10月1日出生於安徽合肥。1929年,楊振寧的父親楊武之先生受聘清華大學算學系教授,他隨父母來到清華,先入讀清華園內的成志學校,後就讀於北京崇德中學,在清華園度過了八年的少年時光。


1937年七七事變後,楊振寧回到合肥,在廬州中學就讀高中二年級,翌年初,他們全家歷盡艱辛,輾轉抵達昆明,楊振寧入讀昆華中學。同年秋天,他考入西南聯合大學。1942年,楊振寧在吳大猷教授指導下完成題為《群論與多原子分子的振動》的畢業論文,以優異成績從西南聯合大學物理系畢業。他隨即進入清華大學研究院讀研究生,師從王竹溪先生。1944年,楊振寧以論文《超晶格統計理論探究》獲清華大學理學碩士學位。


1945年,楊振寧作為第六屆清華大學留美公費生赴美留學,就讀於芝加哥大學。1948年,他以論文《論核反應和符合測量中的角分布》在芝加哥大學獲博士學位,導師是泰勒教授。畢業後,他在芝加哥大學工作。在芝加哥大學期間,楊振寧與物理學大師費米教授交往密切,受到費米的很大影響。1949年,在費米和泰勒兩位著名物理學家的推薦下,楊振寧加入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任研究員,從此開啟了輝煌的學術生涯。1952年他任永久研究員,1955年任教授。

早在芝加哥大學讀研究生時,楊振寧就開始思考拓展電磁學規範不變性的概念,以此統一描述當時發現的層出不窮的基本粒子。1954年,楊振寧與米爾斯提出「非阿貝爾規範場」理論,被後人稱為「楊-米爾斯規範場論」。該理論被認為是麥克斯韋電磁理論之後的規範場論最重要的發展,奠定了後來粒子物理標準模型的基礎,由此發展出「對稱性支配相互作用」的基本思想。粒子物理標準模型是迄今為止描述基本粒子相互作用最基礎的理論,統一了弱相互作用、強相互作用和電磁作用。「楊-米爾斯規範場論」被認為是現代物理學的基石之一,是與麥克斯韋方程和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相媲美的最重要的基礎物理理論之一,並深刻地影響了當代數學的發展。


1956年,楊振寧與李政道共同發表論文,提出了在弱相互作用下宇稱可以不守恒的思想,並提出了可能的實驗檢驗方案。這個革命性的觀念很快被吳健雄等人的實驗證實。楊振寧與李政道「因他們對宇稱不守恒定律的深刻探索以及由此帶來的基本粒子領域的許多重要發現」,獲得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共同成為最早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國人。


1966年,楊振寧離開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出任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愛因斯坦講座教授。他在石溪分校創立理論物理研究所(現名為楊振寧理論物理研究所),擔任首任所長並在該研究所工作至1999年。
1967年,楊振寧發現一維量子多體問題的關鍵方程式,該方程式與巴克斯特於1972年提出的相關方程具有相同的基本數學結構,被命名為「楊-巴克斯特方程」。這開闢了統計物理和低維量子理論研究的新方向,促成了量子群這一數學新領域的興起。
楊振寧身居海外多年,但始終心繫祖國。1971年中美關係剛有解凍跡象,他寫信給父親楊武之表達回國探親的意願,楊武之將這一消息報告國務院後獲批准。7月,他回國訪問,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並見到了摯友鄧稼先。從鄧稼先那裏獲知中國原子彈是自力更生製造的,他激動涕零。返美後,他到多所大學演講,影響極大,掀起大批華裔學者訪華熱潮,被譽為架設中美學術交流橋樑第一人。1972年,他再次回國訪問,向周恩來總理提議中國應重視基礎科學研究,得到周總理的高度重視,對恢復和加強中國的基礎科學研究起到了重要作用。1977年,為促進中美邦交正常化,他組織成立全美華人協會並擔任會長。1979年1月30日,他在華盛頓主持歡迎鄧小平的宴會並致詞,指出中美建交符合兩國人民利益,並強調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呼籲華人華僑為中國統一大業作出貢獻。

此後數十年,楊振寧為促進中國科技交流和進步做了大量工作。他從國家發展大局出發,為中國重大科學工程和科教政策制定發表關鍵性意見。1980年楊振寧在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設立「對華教育交流委員會」,從美國和中國香港地區募集資金,資助中國學者到美國進修。前後十餘年間,近百位學者受此資助赴美進修,成為後來中國科技發展的重要中堅力量。1982年,他致函中央領導同志,就中國科研事業的戰略性問題和發展方向提出意見和建議。1980年代起,他先後幫助中山大學、南開大學等國內高校設立理論物理等基礎科學研究機構。1986年,他應邀擔任香港中文大學博文講座教授,此後經常訪問香港,對香港的科學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1989年,他擔任亞太物理學會首任主席,該學會後來設立「楊振寧獎」以表彰年輕學者。1992年,他協助設立了「求是科學基金」和「何梁何利基金」。從1997年到2005年的八年間,他先後多次致信中央領導同志,力主中國應立即發展自由電子激光,對中國建設自由電子激光裝置作出歷史性貢獻。2002年,他應邀參與籌建邵逸夫獎勵計劃,並擔任總評選委員會主席。2018年,他還應邀擔任「科學探索獎」的共同發起人。
1997年,清華大學成立高等研究中心,楊振寧應邀擔任中心名譽主任,2009年高等研究中心更名為高等研究院。楊振寧於1999年起任清華大學教授,他親自募集資金創立了清華大學高等研究中心基金會,用於人才引進和學科建設。回到清華之後,楊振寧把高等研究院的發展作為自己的新事業。他以身垂範,以八十多歲高齡繼續從事一線教學科研工作,親自參與物理學人才培養工作,為清華大一學生講授「普通物理」課程,為推動清華大學冷原子物理、凝聚態物理、密碼學等基礎學科的發展和學校人才培養事業傾注了大量心血、作出了極大貢獻,對中國高等教育的改革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


2015年,楊振寧放棄美國國籍,之後從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轉為中國科學院院士。2021年5月,楊振寧將自己珍藏的2000餘件圖書、文章手稿、影像資料和藝術品捐贈給清華大學,在學校圖書館設立「楊振寧資料室」。2021年9月22日,清華大學舉行「楊振寧先生學術思想研討會」,會上楊振寧發表了「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同途」的講話,回憶1971年回國訪問的情形,深情追憶摯友鄧稼先。

楊振寧是20世紀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之一,為現代物理學的發展作出卓越貢獻。以「楊-米爾斯規範場論」「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恒」和「楊-巴克斯特方程」為代表的學術成就是人類科學殿堂中璀璨的明珠。他在粒子物理、場論、統計物理和凝聚態物理等物理學多個領域取得的諸多成就,對推動這些領域的發展產生深遠影響。他是美國國家科學院、美國藝術與科學院、俄羅斯科學院、英國皇家學會、日本學士院等十餘個國家和地區科學院的外籍院士或名譽院士,獲頒國內外20餘所知名大學的名譽博士學位。除諾貝爾獎外,他還獲得了拉姆福德獎、美國國家科學獎章、富蘭克林獎章、科學成就鮑爾獎、愛因斯坦獎章、玻戈留玻夫獎、昂薩格獎、費薩爾國王國際科學獎、中國國際科技合作獎、求是終身成就獎等。1997年,由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發現的一顆國際編號為3421號的小行星,正式命名為「楊振寧星」。
楊振寧的一生跨越兩個世紀,連接中西文化,是探索未知的不朽傳奇,是心懷家國的永恒迴響。「寧拙毋巧,寧朴毋華」是他的治學態度,也是他的人生態度。他將自己的人生比喻為「一個圓」,從清華園出發,歷經了世界舞台,最終歸根故土。正如他最鍾愛的杜甫詩句「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楊振寧的百年人生是一部閃耀在人類群星中的千古篇章。
楊振寧先生永垂不朽!
(來源:清華大學)
相關報道: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