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文匯全媒體報道:癌症是許多人聞之色變的疾病,治療過程中的副作用和後遺症常常令人擔憂。能否通過中西醫結合,緩解這些不適並提升療效?中醫學以其獨特的理論和方法,為癌症治療提供了重要的輔助作用。大公文匯全媒體醫療健康資訊節目《肥胡醫聊》邀請到擁有逾20年行醫經驗的中醫師李曉汶,本期將從中醫經絡理論、針灸、拔罐、刮痧、艾灸以及食療的角度,探討如何通過調理氣血、疏通經絡,幫助人們維持健康,遠離疾病。

經絡與健康
中醫理論中的「經脈」與「經絡」,常被視為一套神秘難解的系統,然而其核心思想,實則與現代西醫強調的血液循環、神經傳導與組織功能等原理異曲同工。歸根結底,中醫是透過「調節人體的氣血循環」這一根本途徑,來達到預防與治療疾病、促進整體健康的目標。
李曉汶解釋,「氣血」是中醫理論中人體生命活動的基礎物質。其中,「氣」代表着推動與溫煦身體的能量,而「血」則負責滋養與濡潤全身。經絡,正是這些精微物質運行的通道網絡,它內連臟腑,外絡肢節,將人體串聯成一個有機整體。針灸的療效機制,正是基於這一理論。通過刺激體表特定的穴位——即經絡上氣血匯聚、流通的關鍵點——能夠有效地疏通閉塞的經絡,調節紊亂的氣血運行,從而激發人體與生俱來的自我調節與康復能力。

在中醫看來,健康的狀態就是氣血充盈、經絡通暢。人體的十二條主要經絡各自對應不同的臟腑功能,當這些通道暢通無阻時,能量與養分能夠順利輸布至全身,臟腑協調工作,身體自然維持在健康平衡的狀態。
反之,若因情緒壓力、勞累、外感病邪或不良生活習慣等因素導致經絡阻塞,便會引發「氣滯血瘀」(氣的推動力減弱,血液運行不暢)或「痰飲積聚」(體內水液代謝失常,形成病理產物)。這種長期的內環境失調,被視為滋養疾病的「土壤」。它不僅會引發疼痛、腫脹、功能失調等各種症狀,從宏觀角度看,更意味着細胞層面的修復與代謝功能嚴重受損。
在這種持續的「瘀」與「堵」的病理環境中,組織細胞無法獲得正常的營養與訊號,其變異的風險便會顯著增加,這也正是中醫理論中認為「久病必瘀」、「瘀積成瘤」,可能誘發癌細胞生長的重要原因。

中醫治療體系的核心理念之一,在於通過疏通經絡、調和氣血,以恢復人體的陰陽平衡與內穩態。李曉汶舉例稱,在西醫化療過程中,患者出現的嚴重疲勞感常被歸因於治療的常規副作用,臨床處理多以補充電解質與對症支持為主。然而,從中醫病因病機學的角度審視,此種狀態被歸屬於「虛勞」範疇,其本質是化療藥物在攻伐邪氣的同時,損傷了人體的氣血陰陽,導致正氣虧虛,免疫系統功能顯著下降。
中醫的優勢在於「固本培元」,通過益氣養血、調補臟腑等方法,修復受損的機體功能,為西醫治療提供支持。這種中西醫結合的模式,讓患者在治療過程中能更好地維持身體機能。
中醫療法:日常生活中的經絡養護
除了專業治療,日常生活中保持經絡通暢同樣重要。李曉汶說,積極的運動、合理的飲食、充足的睡眠以及樂觀積極的心情是保持經絡暢通的秘訣。現代都市人常因情緒壓力、睡眠不足和不健康飲食等導致氣血失調。情緒問題,如新冠疫情後普遍的焦慮;睡眠不足損傷肝腎,導致元氣和免疫力下降;飲食方面,過多油膩、辛辣或冰冷食物,會引發長暗瘡、口臭、便秘甚至全身水腫等問題,接着有時就伴有腰痛、頭痛,這就代表經絡堵塞。
針對許多人喜食冰品的習慣,李曉汶醫師表示,此舉最易耗傷脾胃陽氣,從而引發功能失調。她建議日常飲食應以常溫或溫熱為宜,保護脾胃正氣。

針灸、拔罐、刮痧和艾灸是中醫常用的經絡調理方法,然而,這些療法必須由專業醫師操作。李曉汶說,市面上一些由非專業人士進行的拔罐或刮痧,可能因缺乏對穴位和血管分布的精確知識,導致嚴重後果。李曉汶以她曾經見過的一個病人舉例,病人說他的脖子很脹,於是找了按摩師在脖子的大動脈拔罐和刮痧,那個病人進了醫院之後,再也沒有出來過。因此,尋求專業中醫師的診治至關重要。
李曉汶醫師強調,刮痧療法具有明確的操作規範。首先,人體經絡與穴位有其特定解剖位置,部分區域(如骨骼突起、大血管淺表處)屬於刮痧的禁忌部位,不可妄加施治。其次,對「出痧」效果的認知存在誤區。刮痧的原理在於刺激體表,使局部氣血通暢,微循環中毛細血管的適度破裂(即「出痧」)是正常現象。然而,出痧並非越深、越紫、面積越大越好。若強行追求視覺效果,導致力度過猛、時間過長,可能造成皮下血管的嚴重損傷,引發大面積血腫或組織傷害,這完全背離了「疏通經絡」的治療初衷,是絕對錯誤的操作。

在闡述拔罐療法時,李曉汶醫師指出,其核心作用機理在於通過器械產生負壓吸引,使體表局部組織充血,從而形成對毛細血管和神經末梢的強烈刺激。這種刺激旨在加速局部血液循環與新陳代謝,並依循中醫理論,藉此疏通經絡、驅散風寒濕邪。
她進一步強調,拔罐療法必須遵循適度原則。治療後皮膚出現輕度潮紅或鮮紅色的「痧象」,通常標誌着局部氣血已被成功調動,達到預期效果。然而,臨床上常見追求皮膚深暗紫色甚或黑紫色痧象的現象,並將其簡單歸咎於「濕氣過重」,繼而要求患者高頻率反覆進行。李醫師對此澄清,出痧的顏色深淺受多種因素影響,並不能與「濕氣」程度直接劃等號。此類將特定外觀與必然病理掛鈎,並誘導消費的行為,更多是基於商業話術,而非嚴謹的醫學診斷,偏離了拔罐作為一種醫療手段「扶正祛邪」的根本目的。

那艾灸有什麼作用呢?李曉汶解釋,艾灸利用艾草的溫熱和一些活血的藥,溫通經絡,增強穴位循環。這些方法的核心目的,都是確保經絡通暢,氣血運行順利。

食療的常見誤解與智慧選擇
食療在中醫養生中也佔據重要地位,但需因人而異。坊間常有誤解,例如認為手術後不能喝生魚湯或有癌症不能食用花膠、燕窩之類的補品等。李曉汶解釋,事實上,適當的食療可促進傷口癒合,如生魚湯在某些情況下能加速恢復。但對於一些特定跟性腺有關的癌症患者,如乳癌或前列腺癌等與內分泌、荷爾蒙相關的疾病,是會被動物的荷爾蒙影響的,現代養殖魚類常使用抗生素或化學物質,導致花膠等動物性補品可能含有微量激素,長期食用可能影響內分泌,增加風險。

對於處於更年期的健康女性而言,通過飲食調理來溫和地滋養身體、平衡陰陽,是中醫養生中的重要一環。李曉汶醫師指出,此階段的養生重點在於「補腎」,以應對年齡增長帶來的天然「腎精」虧虛。她說明,並非只有花膠等名貴食材才有效果,中醫更強調「藥食同源」的智慧。
例如,使用桑寄生以補肝腎、強筋骨,搭配蓮子養心安神、杜仲強健腰膝,共同煎煮成湯飲,便是一個經典的平補肝腎的方劑。為兼顧口感而不增加血糖負擔,可佐以天然甜味的羅漢果。李醫師總結,這種持之以恒的溫和調養,有助於維持整體的氣色與狀態,她亦笑稱:「這便是我一直能維持十年前樣貌的養生心得。」

保持經絡通暢的食療秘方
李曉汶說,要保持12條經絡通暢,健康生活的秘訣在於平衡氣血與陰陽。她建議:
補氣:用北芪、黨參。
補血:用人參或者太極參;亦可用紅棗、阿膠、豬肉這些膳食。
陰陽調和:夏天避免火熱食物,冬天避免寒涼食物。平衡身體裏的「正和負」,例如吃了榴槤,可搭配山竹中和;食用燒烤或辛辣食物後,可吃一些清熱解毒的東西(菊花、羅漢果、綠豆沙等)。
李曉汶介紹,將這些東西搭配來平衡,讓身體任何一個方面不會超標,就能使身體保持一個很溫和的狀態。「只要經絡通暢、陰陽協調,氣、血、津液平和,人就是完全沒病的。」

總而言之,養生之道,貴在持之以恒。正所謂「正氣存內,邪不可乾」,透過將健康的生活方式融入日常,再配合規律的作息、愉悅的情緒與適度的運動,我們便能由內而外,逐步培補正氣,滋養氣血。當身體的河流(經絡)暢通無阻,氣血如源泉活水般充盈流淌,自然能遠離疾病的困擾,煥發出由內而外的健康活力與生命光彩。
(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劉書晨、鄔茜報道,視頻拍攝:仁欽、鄔茜,視頻製作:鄔茜)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