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夏天,「十四五」規劃編制工作首次通過互聯網面向全社會徵求意見。這個消息傳到內蒙古鄂爾多斯市蒲圪卜村時,村幹部李電波正在思考如何改善村裏的養老問題。當年,該村莊有3,900多人口,青壯年大多外出務工,800多名留守老人的日常生活成了他心頭最重的牽掛。
結合政府及村集體經濟補貼
「看着老人們獨自生活,有的連頓熱乎飯都吃不上,我心裏很着急。」2020年8月,他用網名「雲帆」在人民網「領導留言板」上寫下建議:「在農村人口聚集區域,由政府財政投入建設公共食堂、公共宿舍,有意願的老人都可以免費居住、生活在一起,年齡小的、有能力的老人照顧年齡大的、能力弱的老人,形成互助養老模式。」
讓他意想不到的是,2020年10月,這條建議被寫入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文件;翌年3月經全國人大審議,被正式納入「十四五」規劃。至此,一位內蒙古基層百姓的建議就這樣成功「飛」進中南海。這個故事還被寫入《中國的民主》白皮書上,作為中國民主實踐的案例推向世界。
在蒲圪卜村,互助養老服務中心已成為老人們日常活動的重要場所。李電波的建議被落實後,該村採取「村集體經濟補貼+老人自費」相結合的方式,為65歲以上老人提供助餐服務。「政府補貼9元、村集體補貼1元、子女孝敬2元,這樣下來,老人一天吃飯開銷不超過7塊錢。」李電波表示,除了就餐服務,中心還提供理髮、醫療、文化娛樂等多樣化服務。
如今的李電波已是蒲圪卜村村主任,在他看來,互助範圍還可以繼續拓展,「村裏老人去世後,閒置的房屋可以租用盤活成康養、旅遊資源,為想回農村養老的城市老人服務,打通城鄉互助渠道。」
這種互助養老模式在全國各地得到積極推廣,北京市鼓勵利用農村閒置資源建設鄰里互助養老服務點;江蘇南京推出「時間銀行」互助養老;山東淄博建「長者食堂」成為當地城市名片;廣東廣州則探索智慧養老應用,通過智能電錶監測獨居老人安全。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