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中國五年規劃為未來五年描繪發展藍圖,是執政黨治國理政的重要方式。從1953年至1957年的第一個五年規劃,到今年收官的「十四五」規劃,通過一個個中長期規劃的接力制定與實施,中國一步一個腳印,一張藍圖繪到底,從建國初期的一窮二白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中國的五年規劃何以成功?時值二十屆四中全會即將謀劃「十五五」之際,香港文匯報今起推出解碼中國規劃系列,採訪曾參與制定規劃的權威專家、關注規劃的外國知名學者及建言獲規劃採納的普通民眾,從規劃出爐流程、治理制度優勢、民意參與度等方面,揭示中國中長期規劃的成功密碼。
本月下旬召開的中共二十屆四中全會將研究關於制定「十五五」規劃的建議,擘畫下一個五年乃至更長時期現代化藍圖。中共二十大報告提出,到2035年中國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十四五」時期(2021年至2025年)是實現2035年目標的開局起步期,「十五五」時期(2026年至2030年)則是實現這一宏大目標承上啟下的關鍵期。
四中全會前夕,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名譽院長、文科資深教授胡鞍鋼在京接受香港文匯報獨家專訪時表示,中央高度重視「十五五」規劃的編制工作,自去年全國兩會之後就着手部署,從中央到地方開展前期調研、中期(前四年)評估與論證、起草規劃綱要等步驟,充分體現從中央到地方五年規劃編制過程中決策民主化、科學化,堪稱一次比較全面深入的國情調研,在此基礎上形成中央建議稿,闡明國家戰略意圖,明確經濟社會發展宏偉目標、主要任務和重大舉措,以及規劃國家重大重點項目,堪稱為中國式民主決策的實踐與典型案例。 ●香港文匯報記者 王玨 北京報道
作為中國國情研究的開拓者和領軍人物,胡鞍鋼參與過多個國家中長期規劃的背景研究和決策諮詢,並擔任了國家「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規劃專家委員會委員,深度參與規劃編制、發展指標設計等工作。在他看來,科學制定並接續實施五年規劃,是不斷創造中國現代化發展奇跡的核心方法論與路線圖,同時規劃的編制過程通過多次反覆的民主集中過程,既反映了國家戰略意圖,又充分表達了全國人民根本利益訴求,堪稱為中國式民主決策的成功實踐與典型案例。
結合階段任務 實現長遠目標
「用中長期規劃指導經濟社會發展是中國執政黨治國理政的重要方式。這種長期主義在世界人口、經濟大國中少見,也解釋了中國何以用70多年走完發達國家數百年歷程,並創新了中國式現代化。」胡鞍鋼指出,國家已實施十四個五年規劃,主題一以貫之:從「一五」計劃到「十五五」規劃,從國家工業化到「四個現代化」,從溫飽到全面小康,再到共同富裕,始終圍繞中國式現代化推進強國建設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同時,黨和政府通過五年規劃將長遠目標與階段性任務緊密結合,推動中國式現代化不斷實現量變到部分質變、再量變再到質變的循環躍升。特別是二十一世紀以來,從「十五」到「十四五」,中國基本每五年上一個台階,每十年上一個大台階,每二十年上一個特大台階,實現歷史巨變,進入世界經濟舞台中心。
具極大指導性 可實施可監測
胡鞍鋼表示,事實上從「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以及「十四五」規劃都實行了民主化、科學化決策過程,不僅具有創新性,而且還能隨着國民經濟社會發展提出新的經濟、社會、生態、文化、全面深化改革、對外開放、國家安全與國防和軍隊現代化等核心目標與量化指標。均具有可監測、可實施、可落地(省、市、縣)、可評估、可考核,具有極大的指導性與透明性,「這也解釋了為什麼中國式現代化總會每隔五年上一個新台階,每隔十年上一個大台階,並成為世界最大經濟體、創新經濟體!」
據介紹,中國五年規劃的制訂過程(設計)大體分四大階段、十多個步驟。具體到「十五五」規劃來說,主要包括中共二十大決策、中共二十屆四中全會決策、國務院決策以及全國人大決策(詳見附表)。
「先民主、後集中、再民主、再集中,通過多次反覆的民主集中過程,使得五年規劃既反映了國家戰略意圖,又充分表達了不同利益、不同觀點的人民群眾的利益訴求,最後逐步形成政治共識、政策共識以及社會共識,成為一個經過國家法律程序的正式的五年規劃綱要。」胡鞍鋼表示,制定五年規劃是中國政府最重要的公共政策過程,也是實行民主集中制實踐的最好案例。
人物名片
胡鞍鋼,現任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名譽院長、清華大學首批文科資深教授。是國內外享有盛譽的國情研究(當代中國研究)的開拓者和領軍人物。先後兼任國家「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規劃專家委員會委員等社會職務。創建並領導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於2015年入選首批25家國家高端智庫建設試點單位,對國家重大決策產生持續影響。胡鞍鋼及團隊在中國知網發表學術論文1,200多篇,詳細記錄了改革開放以來國情與國策的研究。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