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甫於會展中心閉幕的典亞藝博(Fine Art Asia),一直被譽為香港古董業界的「巴塞爾」,每年假會展中心舉辦,亞洲地區古董級手工藝行業的參與度頗高。今年適逢展會二十周年,特別在古董的呈現主線中加入當代工藝推廣與紙上藝術專題加持,再度打造為香港藝術市場呈現工藝品的全新展售場域。此外,今年亦首度推出「工藝當下」單元,創辦人黑國強介紹該板塊着力推廣呈現高端當代工藝,不僅展示亞洲獨特的工藝技術,更在材料的工藝創作中展現大膽創新的精神。而擔綱策展人的香港當代工藝中心總監彭碧翠則指出:「高端工藝品不僅水準獲得博物館認可,在國內外獎項中也屢獲殊榮,足以證明這不再僅是『工藝品』,而是可以在當代藝術中佔有一席之地、具文化價值的收藏標的。」 ●文、攝:香港文匯報記者 張夢薇、丁寧
走進展場,讓人眼前一亮,因為不似往屆以古玩為主力打造出的古董展會,首屆「工藝當下」單元的加入,重點呈現高端的手工藝藝術品,非常精緻典雅,激發着普通觀賞者的購物慾。策展人彭碧翠介紹,本次有超過30件作品參展,作品出自中國、日本和韓國的藝術家之手,其中不少是首次在香港展出。
悉數工藝品受國際認可
來自東京的Utsuwa Hanada專注於呈現兼具日常實用性與特殊場合美感的手工餐具,帶來一眾日本藝術家作品,展現日本當代器皿工藝的多樣風貌,其中藝術家SaemuImu已屆退休之年,未來不再創作新作。香港的巨年藝廊多年來致力於推廣本地陶藝發展,專注持續推動香港陶藝活力與創新,此次帶來趙素蘭、楊志榮、關美嬋、瑪麗安娜·蘿莉、李永耀及麥翠影等藝術家的作品;而來自北京的時間齋致力於探索時空與文化傳統的交融,涵蓋當代藝術家作品與早期佛教造像,並強調對傳統唐卡藝術的創新詮釋。
參展作品的媒材,除了傳統常見的漆藝、陶瓷、竹子、木材、紙張、金工和琉璃,亦有罕見的馬毛和編織。策展人彭碧翠指出,單元選件標準為作品須是博物館級抑或是曾拿到過國際獎項的當代手工藝品,「這次單元的呈展,可以說是香港甚至亞洲第一次可以一次過看到所有博物館級以及國際大獎級別的當代手工藝作品展出。」
當代工藝中見「文化味」
談及策展和選件策略,彭碧翠希望通過最高水準和具備濃厚文化意味的作品,為工藝品撕掉大眾心中「工藝品」的標籤。「當代工藝品不僅是一種手作。」她介紹,現時當代藝術家創作普遍受到在地藝術風格影響,例如展中韓國藝術家的馬毛編織藝術品,就脫胎於韓國傳統男性的帽子製作技藝,輕盈透氣又兼具優雅氣質,藝術家造型的審美呈現又傳遞出一絲美學和文化的韻味。彭碧翠指出,「現在手工藝創作者的訓練不同於傳統工匠,更多加載的是一種文化藝術的演繹,以及在地文化標誌。 」又如此次參展的漆藝酒杯作品,「也是完成了一個跨越媒介的創作,對於漆這樣溫潤的材料,除做大型的器物,也做出了有使用效果的小酒杯,這也是一個對工藝可能性的探索。」
彭碧翠指,典亞藝博是古董行業重要平台,之所以有當代工藝的題目設置,就是要傳遞出一個啟示:中國工藝從古到今有幾千年歷史、不停演變,並非大規模生產的東西可以匹敵,工藝品是獨一無二的傳承,是中國以至整個亞洲的美學象徵。「在香港這樣的中外文化交流中心, 呈現博物館級以及獲國際獎項認可的手工藝品,足可見到其在國際藝術舞台上的藝術与文化價值,和其它如水墨書畫等板塊藝術一樣,當代工藝不僅是傳統技術的延伸,也是一種文化藝術的傳承。」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