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科創獻港力】城大研港式污水處理良策減雙碳 所產出污泥可作燃料自給自足 本地化布局慳電減碳足跡

2025-10-11 04:26:53 香港
●袁志國領導的賽馬會「可持續城市水管理」創科實驗室,聚焦於排水系統中的污水處理。香港文匯報記者陸雅楠 攝
●袁志國表示,污水處理後產生的污泥中除了化學能,氮、磷等營養物也具有回收價值。香港文匯報記者陸雅楠 攝

為實現國家「雙碳」目標,香港致力於在2050年前達至碳中和,新能源產業及綠色技術成為關鍵推動力。香港城市大學在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支持下,成立賽馬會「可持續城市水管理」創科實驗室,香港文匯報特別專訪領導實驗室的城大能源與環境系教授袁志國,深入了解實驗室未來在排水系統方面的研究方向,以及如何透過低耗能、低排放及可回收方案,提升本地污水生物處理及排水管道系統管理水平,為城市水治理及可持續發展貢獻力量。●香港文匯報記者 陸雅楠

袁志國表示,城市水系統可分為兩個子系統:一是上游供水,將淨化後的水供給辦公室和家庭使用;二是排水系統,負責污水排放與管理。他的研究主要聚焦於排水系統中的污水處理部分,而淨水部分則由其他教授負責。

袁志國表示,在實驗室規劃時,「我們秉持『立足香港,輻射大灣區,放眼全世界』的理念,必須先解決香港的實際問題,因此在設計研究計劃時,我首先深入研究了香港水資源的特點。」

技術因地制宜 佔地小低排放

香港水處理有兩大特點:一是土地資源特別稀缺,因此所有技術都必須佔地小;二是水質特殊,因為香港使用海水沖廁,導致污水鹽度特別高。針對這些特點,袁志國和他的團隊專注開發低能耗、低排放、佔地面積小的水處理技術。

香港利用海水沖廁帶來的高鹽度污水,加大了處理難度,「硫酸鹽豐富的海水容易產生硫化氫,不僅引發管道腐蝕和環境污染,還對城市氣候造成影響。」團隊目前正積極研究減少外來水滲入、控制溢流及削減有害氣體排放的技術方案,並與相關部門緊密合作,透過部署監測器加強實時監控。

現代污水處理除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和碳中和目標外,袁志國認為還需減少排放和能耗,並實現資源回收。無論採用物理、化學或生物處理方法,污水處理後都會產生大量污泥。除了化學能,污泥中的氮、磷等營養物也具有回收價值,袁志國遂提出「內部消化回收」創新理念,將回收的能量和資源在廠區內部循環使用,減少對外部供應鏈的依賴,實現自給自足,例如可利用污泥產生的沼氣發電,供應污水廠自身運營,大幅降低外購電力需求,經能量回收後的殘餘物需進一步脫水、填埋或焚燒,過程中可回收熱能。另一方面,袁志國的團隊須嚴格管控相關污染物排放,推向市場時亦需面臨法規和公眾接受度等挑戰。

「本地回收」勢成發展重點

相比國際同類研究,袁志國及其團隊的獨特優勢在於緊密結合香港本地特色。他預測未來污水處理將更趨向分散化和本地化,避免污泥長距離運輸,從而減低碳足跡和處理成本,高效、節能、環保及佔地小的「本地回收」技術將成為發展重點。這些技術不僅注重實際應用落地,更與國際趨勢接軌,展現香港科研在應對全球氣候變遷與資源短缺挑戰中的獨特價值。

該團隊將繼續聚焦高效、節能、環保的技術路徑,積極應對城市水系統的多重挑戰,助力香港實現碳中和及可持續發展,為國家「雙碳」目標貢獻智慧與動力。

讀文匯報PDF版面
評論(0

0 / 255

顯示更多...
相關推薦
評論成功,請等待管理員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