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大學排名躍升 彰顯香港教育國際競爭力

2025-10-11 04:22:32 評論

黃錦輝 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學院副院長(外務) 立法會議員

近日,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THE)公布2026年度世界大學排名,香港八所資助大學全數上榜,當中五所更躋身全球百強,成績令人振奮。香港大學位列全球第33名,穩居亞洲第六、全國第三;香港教育大學首次上榜即打進全球200強,嶺南大學亦首度上榜。這一系列亮眼成績,不僅彰顯香港高等教育的國際競爭力,更反映出其背後的政策支持、科研投入與全球高教格局的深刻變化。

香港高校排名全面提升,建基於綜合實力的持續增強。THE指出,教學聲譽上升與師生比例改善是關鍵因素。更值得關注的是,香港高校在「國際視野」指標中表現尤為突出,平均得分接近90分(滿分100),其中城大、浸大、理大、科大及港大更獲96分或以上,位列全球前25名。這種高度國際化的環境,源於香港積極吸引內地及全球優秀學生與學者,形成多元交融的學術生態。

特區政府長期對高等教育與科研創新的重視與投入,是香港高校崛起的重要支撐。例如,特區政府在2021年推出「傑出創科學人計劃」成為吸引頂尖學者來港的重要平台。截至今年2月底,已有66名「傑出創科學人」來港任職,分別加入6所大學,並帶來近220名研究團隊成員。港大與理大各吸納15名頂尖學者,最多人來自電腦科學及工程學領域,其次為醫療與生命科學、自然科學等。賽馬會透過其慈善信託基金捐贈5億港元,成立「賽馬會創科實驗室計劃」,資助來港學者成立實驗室,促進人才、硬件與資源的整合,推動前沿科研。

創科局亦提供「研究人才庫」資助,支持學者聘請研究員進行研發工作,截至今年2月底,計劃下有近220名研究員獲批資助。InnoHK創新研發平台則匯聚國際頂尖科研機構與本地大學,在醫療科技、人工智能、可持續能源等前沿領域開展合作。

以上多項措施不但提升香港專上院校的科研實力,更加強其國際交流經驗,促進本地師生與海外頂尖科研機構的交往,有助香港高校進一步提升國際化表現,持續在全球高等教育舞台上發光發熱。

「東升西降」下香港優勢更顯

此次排名亦呈現「東升西降」的全球趨勢:亞洲高校持續崛起,中國內地、中國香港、新加坡及韓國的院校排名穩步上升;相對之下,美歐高校則面臨排名下滑壓力。美國大學尤其受挫,主要原因之一是特朗普政府對學術界的政治干預,包括削減經費、打壓「不聽話」院校,嚴重影響國際學者與學生對美國高校的信心。事實上,今年7月,美國持學生簽證入境的人數大跌28%,其中印度學生暴跌46%,中國學生減少26%,8月份更創4年新低。有美國教育組織預計,今秋國際學生的註冊率將暴跌四成,美國大學損失高達70億美元。

美國反覆無常的簽證政策亦打擊當地大學收生。最近,特朗普把科技界常用作招募海外人才的H-1B簽證費用,由約1千美元暴增至10萬美元,令企業難以負擔海外人才成本,打擊留學生赴美意願。要知道,美國大學向來廣納海外生,若學生畢業後留美工作機會減少,自然對選擇到美國留學有保留。

相比之下,香港憑藉開放、包容、自由的學術氛圍,吸引力大增。特區政府近年積極推動「搶人才」政策,成效顯著。香港在國際管理發展學院公布的《2025年世界人才排名》中,由去年的第九位躍升至全球第四位,成為亞洲第一,創歷來新高。當其他地區知道香港為人才高地,學生們自然更願意來港留學及工作。

打造國際教育與創科樞紐

面對全球高等教育格局重構與人才競爭加劇,香港應進一步發揮「一國兩制」下內聯外通的獨特優勢,強化橋樑角色。首先,持續優化人才引進機制,在吸引內地精英的同時,加大對全球頂尖學者的招攬力度,特別是那些因歐美政策收緊而尋求新平台的國際人才。其次,香港應持續深化政、產、學、研、投的協同合作,加快科研成果的轉化進程。香港高校的基礎研究實力已獲國際認可,下一步應加強與產業界的對接,促進創新成果落地,切實服務社會與經濟發展,為香港創科產業注入持續動力。

行政長官李家超在新一份施政報告中提到,特區政府將推出「產學創科人才交流計劃」,為創科企業的專家進入校園教學創造有利條件,不僅促進大學科研與市場需求的融合,更有助提升科研成果的實際應用效益。此舉有望打破學術與產業之間的界限,推動知識轉移與技術落地。

目前,香港已成功引入大量海外創科企業。特區政府應積極擔當橋樑角色,促成本地大學與這些企業建立合作關係,推動聯合研發,既能提升科研水平,又能帶動本地經濟發展,可謂一舉兩得。若能與早前推出的「產學研1+計劃」互相配合,更可發揮協同效應,進一步鞏固香港作為創科樞紐的地位。

讀文匯報PDF版面
評論(0

0 / 255

顯示更多...
相關推薦
評論成功,請等待管理員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