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良心茶遊記】鐵血江防茶馬渡(下)

2025-10-11 04:05:27 副刊
●遠征軍怒江江防遺址。 作者供圖

良心

遠征軍的怒江重要江防陣地都在原茶馬古道渡口,除惠通橋臘勐渡和酒房打黑渡,還有栗柴渡、大沙壩渡、勐古渡、康朗渡、勐賴渡、龍潭渡等。在1944年5月大反攻時,遠征軍各級指揮官和美軍聯絡參謀沿怒江反覆實地勘察,最後選定的強渡怒江的渡口,都是江防穩固的老渡口,其中就有栗柴壩、勐古、大沙壩和打黑渡等12個渡口,沿線戰鬥的江防陣地長達150公里。

據史料記載,栗柴渡係因地處保山隆陽栗柴壩而得名,渡口最早開闢於漢晉之前,元明時期設為官渡,是古代著名雲(龍)騰(沖)鹽運商道從雲龍經漕澗、瓦馬過怒江,翻高黎貢山北齋公房前往騰沖的必經要隘。1942年5月中旬騰沖淪陷,侵騰日軍越高黎貢山追殺數百華僑難民,在栗柴渡口西岸江灘製造了震驚中外的「栗柴壩大屠殺」慘案。1944年5月大反攻開始前,栗柴渡江防陣地交由右翼北線反攻主力第20集團軍第54軍接管,並在這裏組建臨時造船廠,抽派當地數百木工伐木解料,趕造大小木船10餘艘,分供上下各渡口渡軍使用,為各路大軍順利渡江反攻高黎貢山,發揮了重要作用。

大沙壩渡位於保山隆陽區楊柳鄉聯合村雙虹橋東岸白崖山西坡一帶,東高西低,山勢陡峻。遠征軍江防陣地依山勢縱向分布,縱長約3公里,設前後兩道防線。第一道防線位於岸邊江灘台地上設有3個六邊形鋼筋混凝土碉堡,可對上游的大沙壩渡口和雙虹橋西岸的古道路口形成直接控制;第二道防線位於雙虹橋東後側的白崖山山樑上,可對山下數公里江面和對岸自大塘子東下江邊的兩條茶馬古道形成交叉俯控之勢。遠征軍大反攻前夕,陣地由遠征軍第54軍第36師接管,經緊急搶修,雙虹橋於當月下旬恢復通行,成為遠征軍右翼南線主力第53軍反攻高黎貢山大塘子、南齋公房的主要行軍大道和物資轉運樞紐。

勐古渡最早形成於戰國時期,漢晉以來長期為官方經營,為南方絲綢之路北線從保山經瓦房、汶上過怒江,翻高黎貢山北齋公房前往騰沖的必經要隘。滇西大反攻期間,勐古渡江防陣地由右翼北線反攻主力第54軍接管,並在東岸勐古壩中部賽馬場一帶開設臨時軍用機場和物資倉庫等後勤保障設施,為確保部隊順利過江反攻高黎貢山發揮了重要作用。康朗渡最早形成於元明時期,清代設為官渡,為地方官府從保山經瓦房、打郎前往江西管理上江(芒寬)等地的通行要隘。勐賴渡開闢於元明時期,為地方商旅從保山經瓦房、勐林過江前往芒寬等地的通行要道。大反攻開始後,勐賴渡成為第54軍軍部、騰沖抗日政府等軍政機關過江西進的主要通道。

遠征軍怒江江防沿線工事密集分布,最南部防區在施甸和龍陵南部,與芒市接壤。龍陵地處高黎貢山南麓的怒江與龍川江之間,是怒江防線南端的重要節點。其南部的臘勐、鎮安方向可通過滇緬公路通往芒市,構成防線的末端延伸。而龍陵以南區域因毗鄰緬甸方向,是阻擊日軍南下的關鍵防區。該區域通過蒲縹至保山、大理的通道連接後方,同時西控高黎貢山通往騰沖的路徑,戰略地位突出。防線最南端實際以鎮安為樞紐,覆蓋至芒市邊境。遠征軍在此依託地形構建了多層防禦體系,與北部惠通橋等要塞形成連貫屏障。鎮安古稱「勐淋」,傣語意為「有水塘的壩子」,描述了當地多水系、地勢平坦的自然景觀。諸葛亮平定南中後,將原益州郡劃分為建寧郡和永昌郡,勐淋屬永昌郡管轄。元代時勐淋屬大理金齒宣撫司管轄,設勐弄司。明代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設勐淋守禦所。鄧子龍在姚關火燒緬軍象陣後,乘勝追擊,揮師西進,攻打鎮安和龍陵、芒市一線的入侵之敵。在鎮安壩子同緬軍展開一場非常慘烈的戰鬥,雙方戰死者都達5,000多人。鄧子龍邊境告捷,班師屯駐姚關,兼統騰越、姚安兩營。在屯兵期間,他居安思危,倡修鎮姚所城,督軍練武,固國保邊,並改「勐淋守禦所」為「鎮安守禦千戶所」。「鎮安」所名自此始,成為龍陵區域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境域東至由旺與保山交界,南至街坡160里與芒市長官司交界,西至蠻連(勐連)與騰越(騰沖)交界,北至蕩習河180里與上江十五喧交界,統領龍陵地區十八土舍。

鎮安鎮位於龍陵縣北部,怒江西岸,距縣城23公里,被譽為龍陵的「北大門」。地勢東南高、西北低,最高點海拔2,750米,最低點海拔750米。滇緬公路修通後,鎮安位於滇緬公路核心節點,是連接芒市、畹町及緬甸的必經之路。1942年5月日軍佔領龍陵後,在鎮安設立重要據點,大肆修築碉堡和工事,鎮安成為其控制滇緬公路的重要據點。日軍將鎮安與松山、騰沖形成防禦體系,成為阻斷盟軍援華物資的「鬼門關」。因此鎮安是中國遠征軍反攻的關鍵節點,在滇西抗戰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

雖歷經80多年的風雨侵蝕和人為破壞,當年遠征軍的怒江江防設施至今仍有一部分能夠較好地保存下來。2009年9月1日,分布在施甸縣怒江東岸太平、何元、酒房、姚關等4個鄉鎮境內的17處抗日江防遺蹟群入選國務院公布的第三批國家級抗日紀念設施、遺址名錄。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大山頭炮兵陣地、孩婆山戰場遺蹟、老渡口作戰遺址、小團山盟軍高炮陣地、望江台碉堡、三個山碉堡、大蜂子窩碉堡、小金崗元碉堡、小烏木碉堡、魚塘山碉堡、中國遠征軍261團陣亡病故將士公墓等。這些尚存的大量作戰設施和遺蹟,為我們全面了解怒江戰略防線的形成及在整個抗戰中的重要作用和意義,提供了十分重要的依據,也成為了我們研究了解滇西抗戰歷史和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實證。

抗戰勝利後,惠通橋屢經修復加固,成為滇西國道主幹線上的交通樞紐。1974年,怒江下游新建的鋼混「紅旗橋」通車,惠通橋才被停用作為古蹟保留。2015年抗戰勝利70周年之際,雲南省交通、文物部門又將惠通橋按原樣作了全面修復,2019年惠通橋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站在惠通橋遺址旁,銹跡斑斑的鋼樑上仍密布彈痕。從北到南,魚塘山碉堡、大蜂子窩碉堡、孩婆山戰場遺址等1,300餘處工事沿125公里江岸排列,每一處都鐫刻着軍民共築的堅守。當年10萬施甸百姓與10萬遠征軍一道,用鋤頭與血肉在怒江東岸築起了比天險更堅固的防線。他們都沒留下名字,但在江防的每一寸基礎裏,都埋下了「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種子。

讀文匯報PDF版面
評論(0

0 / 255

顯示更多...
相關推薦
評論成功,請等待管理員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