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五批共18間重點企業昨日正式簽署落戶協議,標誌着由「引進重點企業辦公室」促成的夥伴企業總數突破100家。這不僅是數字上的突破,更是香港經濟轉型升級、產業生態日趨成熟的象徵。關鍵是要整合粵港澳大灣區的優勢,以有效的政策包協助落戶企業做大做強,打造「龍頭企業」、「拳頭產品」,吸引更多企業匯聚香港,形成促進本港產業升級、多元發展的良性循環。
今批企業涵蓋生物科技、人工智能、文化創意科技等前沿領域,包括葛蘭素史克(GSK)、羅氏(Roche)、默克(Merck)等全球頂尖藥廠,以及小紅書、阜博集團等具國際影響力的科技與文創企業,海外企業佔比高達四成,充分彰顯國際資本對香港的信心與青睞。
這些企業為何紛紛選擇香港?答案不僅在於香港本身作為國際金融、貿易與航運中心的固有優勢——法治完善、資金自由流動、稅制簡單、人才薈萃,更在於「一國兩制」框架下,香港作為連接內地與世界的「超級聯繫人」與「超級增值人」的獨特角色。尤其在粵港澳大灣區加速融合的背景下,香港正從單一城市競爭,轉向區域協同發展的新格局。這些企業看中的,是整個大灣區龐大的市場腹地、完整的產業鏈條、豐富的科研資源與日益便捷的要素流通機制。正如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所言,香港已成為企業成長與創新的平台基地,而大灣區的姊妹城市則提供了巨大機遇。
此次多家全球製藥巨頭擴大在港投資,正是看中香港在大灣區醫療健康產業中的樞紐地位。GSK與羅氏等企業不僅承諾增加本地基礎設施與人才投入,更明確提出要整合大灣區數據資源,推動創新藥物註冊與臨床試驗落地。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正逐步成為創新政策的「試驗田」,促進人流、資金流、數據流乃至生物樣本的跨境流動。香港與深圳已共建符合兩地標準的臨床研究中心,並建立藥物評估機制,朝着區域藥物研發中心的目標邁進。這種跨域協作,正是「一加一大於二」效應的體現。
更重要的是,百間重點企業的集聚,正在形成強大的產業群聚效應。當頂尖企業紛至沓來,不僅帶來資金與職位(預計總投資達600億港元,創造2.2萬個就業崗位),更引進先進技術、管理經驗與國際網絡,滋養本地初創生態,促進上下游產業鏈的形成與完善。無論是生物科技還是人工智能,產業的壯大離不開協作與規模。唯有形成完整的生態系統,才能孵化出真正的「明星企業」與「拳頭產品」。
企業落戶只是第一步,如何讓其「做大做強」,是更大的考驗。新一份施政報告提出,要制訂促進產業和投資的優惠政策包,吸引企業落戶香港。這正是針對企業發展的痛點,優化稅務、人才、土地、監管等制度安排。但真正的挑戰在於,這些政策包必須突破地域界限,實現粵港澳三地的制度對接與機制打通。例如,醫療數據跨境使用、科研資金流動、專業資格互認等,均需三地政府協同作戰,建立共通標準與互信機制。這不僅是技術問題,更是治理模式的創新。
未來,政府應繼續以企業需求為導向,深化大灣區協作,打通制度壁壘,打造更具吸引力的營商環境。唯有如此,才能將「引進來」的勢能,轉化為「留得住、做得大、走得遠」的動能,讓香港真正成為全球創科企業的首選之地,開啟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