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家「十四五」規劃確立了香港在國家整體發展中的角色和重要功能定位,並在多個重要範疇為香港創造了發展空間和機遇。多位相關領域人士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過去幾年,香港在「十四五」規劃下,緊抓相關機遇,在創科,中外文化藝術交流,國際法律、交易及解決爭議服務,區域知識產權貿易等方面取得長足進步,為香港未來正向循環發展打造了堅實基礎。●香港文匯報記者 鄭治祖
加緊建設知產貿易中心 須專利管理複合型人才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康敬)國家「十四五」規劃明確提出支持香港建設區域知識產權貿易中心。近年來,香港持續推進相關工作,積極加強知識產權在融資、估值與保障等方面的發展。預計今年年底正式投入運作的香港技術與創新支持中心,將進一步保護科研成果,推動知識產權貿易。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學院副院長(外務)、立法會議員黃錦輝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指出,香港建設區域知識產權貿易中心不僅能促進商業發展,也有助吸引更多海內外企業來港。「企業來港開展研發,既符合國際規則,也有完善成果保障。」他強調,香港應進一步優化該中心的建設,尤其在專利管理方面,亟需培養更多兼具科技背景與知識產權商業模式理解能力的專業人才。
黃錦輝長期深耕科研領域,有「Wisers之父」之譽,其創辦的慧科訊業員工規模已逾1,100人,正是其科研成果成功轉化的例證。這段經歷也讓他更加體會到香港發展區域知識產權貿易中心的重要性。他向香港文匯報記者介紹,目前政府提供的知識產權服務包括專利(保護科技發明)、版權(保護藝術創作)、商標(保護商業品牌)及註冊設計等。過去香港在版權交易方面表現不俗,未來需在專利領域投入更多努力。
熟悉商務與科技內涵 保障科研成果
他續指,不同類型的知識產權管理方式各異。例如,專利的推廣與轉化不僅要求執行者具備商務能力,還需理解相關科技內涵。「專利管理與歌曲版權管理性質不同。一首歌的版權被購買後可重複使用,但專利涉及科技內容,僅闡述技術理論或系統架構是不夠的。除了技術轉移,還涉及知識轉移,若對方缺乏科技背景,知識轉移將難以實現。」
香港技術與創新支持中心將於年底正式運作,將重點為本地初創企業和中小企業提供優質的知識產權(尤其是專利)資訊與服務,協助其發掘創新潛力,並實現知識產權的創造、保護、管理與商品化,從而保障科研成果並促進知識產權貿易。黃錦輝認為,設立專門機構管理專利具有重要意義,但在專利評估方面,需由專業人士進行細緻拆分,精準把握市場需求,並熟練運用知識產權商業模型。「這部分工作遠超單純估價。例如,研發出一輛汽車,若僅就整車申請專利實屬浪費,其車輪、車身等各個組件均具備獨立申請專利的價值。再如電子系統,若以整體申請專利,可能無法充分挖掘其商業潛力。」
他還提到,目前香港的專利服務多由律師提供,但實際操作中,科技公司往往更為擅長,「因為他們最了解技術細節。」
該中心目前正由香港生產力促進局負責籌備。黃錦輝指出,生產力促進局過往在機械工程領域的知識產權方面經驗較為豐富,但香港同時擁有大量生物醫藥工程、資訊科技工程等領域的發明,這些領域的發明周期與商業模式與機械工程存在差異。例如,生物醫藥工程的研發周期可能長達10年至20年,在此過程中,研究數據、研究方法等各個階段均可申請專利。
香港擁有堅實的基礎科研實力,但知識產權常與商業行為緊密相連,而高校並非商業機構,因此在實踐中難免面臨矛盾與挑戰。「許多教師致力於發明創造,但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應優先支持哪些項目?到期專利是否續期?這些都是難題。」黃錦輝希望政府能為高等院校的發明提供更多在IP-BM(知識產權商業模式)方面的支持。
根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2025年《全球創新指數》,香港在全球139個經濟體中排名上升三位至第15位,在亞洲保持第五。在兩個副指數中,香港的「創新投入」排名升至全球第八,「創新產出」排名躍升九位至第二十二。黃錦輝表示,香港在創新科研成果落地方面仍有提升空間,也需要更多兼具科技背景與商業化能力的複合型人才。
香港在「十四五」規劃中主要機遇
繼續提升四大固有優勢產業
●國際金融中心
●國際航運中心
●國際貿易中心
●亞太區國際法律、交易及解決爭議服務中心
提升、建設和發展四個新興產業
●國際航空樞紐地位
●國際創新科技中心
●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
●區域知識產權貿易中心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