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主動巡查確保安全 改善居住環境堅定不移

2025-10-10 04:25:37 評論

葉傲冬 民建聯秘書長

近日,三個簡約公屋地盤在建築署的恒常檢查中,被揭發有承建商在施工過程中剪斷螺絲頭和擅自擴大有撐板的螺絲孔等,引發社會關注。事件固然令人遺憾,更有人將承建商的施工問題與特區政府的整體房屋政策混為一談。筆者認為,這種批評不僅偏離事實,更忽視了特區政府主動巡查機制的有效性,是次事件正正反映出建築署的主動巡查機制發揮了巨大作用,做到及早發現問題、防止風險擴大。我們應當客觀看待事件本質,同時認清特區政府在解決市民住房問題上的堅定決心。

巡查制度發揮作用

事實上,由於性質嚴重,建築署成立了獨立調查專隊跟進,並要求承建商提交補救方案。另外,因事件還涉及人為疏忽或蓄意隱瞞,署方還主動聯絡執法部門並諮詢法律意見,全面追查責任,希望可在一個月內完成調查。可見整個流程有序且透明,顯示機制運作暢順,充分證明了建築署的常態化巡查制度正在發揮作用,能夠主動發現問題,而非等待事故發生後被動應對,體現了「預防為主」的安全理念。這種前瞻性的監管方式,可將潛在風險遏制在萌芽階段,避免日後產生更嚴重的後果,反映出其高度負責的表現。

然而,部分評論和文章卻別有用心,將個別事件牽扯至香港整體的房屋政策,甚至質疑特區政府「急於求成」,將工程質量問題包裝成政策方向偏差的「證據」。這種論調既不合邏輯,也有混淆視聽之嫌。今次建築質量問題屬個別承建商履約問題,若涉及違法違規,特區政府自然會依法追責,不應將單一事件推論至否定整個政策框架,更不應以偏概全地攻擊特區政府在房屋政策上的努力與決心。

簡約公屋成效顯著

簡約公屋政策是特區政府為盡快改善基層市民的居住環境而推出的創新舉措。因採用「組裝合成」建築法,可將建設周期大幅壓縮至1至2年,較傳統公屋的7至8年建設時間顯著縮短。這一政策能夠快速響應基層市民迫切的住屋需求,尤其是為居住在不適切住房的市民提供「救生艇」。 截至2025年8月,公屋綜合輪候時間已從6.1年降至5.1年,是2018年第一季以來的最低位,預期在2026-27年度可進一步縮短至4.5年。這些不只是冰冷的數字,更是特區政府實際行動的成果,也是市民對未來生活改善的希望。以已入住簡約公屋的居民為例,他們的租金可從劏房月租中位數約5,000元降至簡約公屋的約1,300元,不僅住得更舒適,緩解了經濟壓力,生活質素也大大提高。

行政長官李家超在新一份施政報告中提到,在2026-27年度起的五年,預計將提供合共約18.9萬個公營房屋單位(包括簡約公屋),即平均每年有超過3萬個單位落成,創24年來的新高。同時,《簡樸房條例》將在2026年3月生效,旨在進一步告別劣質「劏房」,以改善基層的居住環境。

多元策略展現政府承擔

特區政府在解決基層居住問題上的努力,遠不止簡約公屋一項政策,其採取的是「兩條腿走路」的策略,一方面加快傳統公屋的建設,另一方面則通過簡約公屋等創新方式解決市民的燃眉之急。此外,特區政府在土地供應方面亦多管齊下,透過加快啟德、北部都會區等大型發展區的規劃,積極推動長遠房屋供應鏈。這些努力足以顯示現屆特區政府對市民「安居」問題的長遠承擔。

這次簡約公屋的事件固然需要關注,但更重要的是,要看特區政府的應對方法和措施。建築署恒常巡查足已證明機制的「防火牆」作用,做到及早發現問題、防患於未然。特區政府的迅速反應與責任追究,也體現出對工程安全及市民福祉的高度重視。面對社會上對房屋政策的討論,我們需要堅守事實與理性,不應因個別承建商的施工問題而否定整個房屋政策的成效,更不能讓失焦的討論阻礙特區政府在解決基層住房困難下作出的努力。

解決住屋問題無法一蹴而就,但每一個政策的推進、每一個單位的落成,都是向市民安居樂業這一目標邁出的堅實一步。社會各界應攜手支持制度改進,透過理性討論、同心協力,一同推進良政善治,讓香港的房屋政策可以更有效地造福市民。

讀文匯報PDF版面
評論(0

0 / 255

顯示更多...
相關推薦
評論成功,請等待管理員審核...